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在揭示电子政府本质的基础上,对电子政府发展中各领域遇到的障碍进行了分类和总结。指出了电子政府的发展不仅包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包括IT战略、政府战略、组织基础设施和流程以及IT/IS基础设施和流程之间的适配与整合,电子政府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政府战略与信息技术战略不断调整、动态对应的过程。最后提出了电子政府的战略对应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目前远程教育中IT服务存在的问题,对网络教育学院的IT服务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TIL)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合远程教育的IT服务管理(ITSM)模型,并以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重点描述了模型中的需求分析及需求变更管理、远程教育组织结构设计、应用和基础设施监控管理三个核心流程的设计与实施,该模型为远程教育IT服务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与中国的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影响政府的管理模式 ,电子政府的建设改变了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 ,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流程进行不断改造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府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本研究针对当前电子政府及电子政务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基本问题的界定不规范的现状,对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政务流程再造、政务流程管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对政府电子化的动因以及电子政府与实体政府、流程再造与流程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电子政务规范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影响和改变行政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府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流程进行不断改造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影响和改变行政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府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流程进行不断改造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业务流程再造与IT技术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企业内外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业务流程再造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适应未来的有效手段。业务流程再造要求信息技术与企业流程创造性地结合 ,深化两者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围绕IT产生了全新的流程再造构想、IT促进企业流程中活动的集成、业务流程再造使IT的潜力最大限度发挥等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报告主要讨论墨西哥政府如何在第三波全球化的信息革命中,透过系列政策改革,成功引导墨西哥在电子产业发展、数字应用、电商消费市场等方面的转型。尽管墨西哥存在着电信网络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以及城乡数字发展鸿沟大等先天不利因素,然而凭借与美国市场邻近的地理优势,该国政府透过推动发展国家数字战略以及系列联邦扶持计划,培养提升IT人才并协助中小企业转型,成功跻身世界第三大IT服务出口国。同时,在活络数字市场的发展与应用上,墨西哥政府一方面推动电子政务,引导全民公共参与;另一方面进行电信法改革,打破产业内垄断。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要求政府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电子政府的发展方向就是服务,电子政府模型研究为电子政府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引入信息技术对内部流程实施再造已成为一种管理趋势,但较少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引入后组织内部流程的变化是否会提高组织的绩效.分析表明,信息技术能够直接影响政府绩效,或者通过改变内部流程进而影响政府绩效.文章识别了信息技术、内部流程和政府绩效3项变量,提出了信息技术、内部流程和政府绩效间影响关系的假设.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某市级政府(机构)发放问卷收集数据,通过路径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信息技术、内部流程和政府绩效间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政府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内部流程对于政府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而信息技术通过内部流程对于政府绩效的影响作用很显著.在此基础上,论文又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影响内部流程的具体途径,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影响流程的分工协调和反馈控制来影响政府绩效,信息技术能够影响目标任务,但是信息技术、目标任务与政府绩效间没有影响关系.据此,针对中国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引入不能直接提高绩效,电子政务的建设不能重电子轻政务.信息技术改变了政府内部流程的分工协调,使信息沟通和共享更为有效.信息技术使反馈控制更为快捷有效,反馈控制应重视过程,以更好满足公众的要求.目标任务应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个人业务目标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各国政府都将电子政务建设看成是提高政府办公、办事效率和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质量以及增强本国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电子政务投资模型分析,借鉴国内外企业对IT投资与产出效益的判断,针对如何提高我国电子政务产出效益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满足用户需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政府管理体系架构以及加强对电子政务大型IT投资项目的管理与监控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贵阳市乌当区信息化发展实践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政府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产业以及社会信息化等内容.乌当区信息化发展的特点是以政府主导、鼓励信息生产、强调信息管理、信息人员培训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并阐明加强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契机,而我国在建设电子政府过程中,仍然陷入"信息化孤岛"、"以原有组织架构为基础而非用户导向"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认为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以用户导向的流程再造,主张有效地借鉴企业信息化经验来建设政府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政府实施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方式是支撑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是一项创新型的管理模式,如何正确运用、发挥其积极作用是研究与应用这种模式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外包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了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了电子政务外包的发展趋势、操作模式和选择,初步提出在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中,政府与企业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激励和绩效模型及项目委托代理理论.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大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行政事务,培养和提升政府信息能力能够促进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政府服务质量。通过对政府信息能力内涵的分析,指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即改善政府信息资源的构成要素和提高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某市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基础信息共享,探索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率,阐述了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以消息系统为基础,以门户系统、工作流和数据集成为核心的多层次电子政务平台的构架,并对其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该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必将推动政府信息工作的建设,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深入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有了切实的进展。除个别县区级政府外,政府网站已基本普及,且服务质量较建设初期有较大提高,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政民沟通的重要渠道。但同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也存在着总体应用水平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政府网站在线服务、特别是公众参与的应用水平低,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法律保障等问题,它们从整体上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绩效和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公共数据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政府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差强人意,主要体现在政府不当收集、管理、公开公民的个人信息。电子政务领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半空白状态,是政府信息权力与公民个人信息权利之间呈现失衡状态的重要原因。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电子政务领域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实现政府信息权力与公民个人信息权利之间的良性互补与动态平衡。特别是要从源头规范、机构管理、机制评估方面入手,构建电子政务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对政府的管理也提出了挑战。当前政府管理创新需要依靠电子政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有力武器。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技术工具,要想实现政府的管理创新,还需要政府改变思想,转变观念,改变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的互动方式,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与办事能力。如何发展电子政务,实现政府管理创新,需要政府及公务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的经济功能表现在:政府购买需求直接活跃了经济市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应对WTO挑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