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传播由于交互性、广容性、实时性、全球化、易检性、多信道性等特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广泛覆盖和传播形式的丰富,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受众对媒体的心理期许,使受众认知结构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达到与受众认知结构的同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背景下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性的心理期许,网络传播的编辑人员必须着手3方面工作,即盘活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供求渠道;构筑虚拟社区、形成受众情感依赖;提升传播质量、巩固受众信息依赖。上述各点是网络传播为保证受众接受的稳定心理倾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播是目前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态之一。不同的传播形态造就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受众拥有不同的阅读心理。网络编辑应该根据网民求快、求真、求新以及求易的阅读心理,在网络信息的标题拟制、导语设计、主体删接与相关信息的链接上有所作为,以创新网络信息编辑的方式和技巧,最终提高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化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传播者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与传统的新闻观相比,更重视信源、传递及受众三者间的深层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问题;在信息传播中更重视现代化通讯网络对人所产生的双向沟通作用;在受众中,着眼于启动他们的心理因素等。由此,产生了新闻文化的三元结构和其它方面的若干兼具时代性、文化性、新闻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逐渐由"粗放型"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网络传播环境下,适应受众新的需求,对信息的有效整合逐渐成为编辑的一项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5.
浅谈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众是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 ,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对受众研究的出发点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 ,从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的需求心理及受众的心理效应来对受众心理进行整体把握 ,积极争取主动 ,进行前馈式的受众研究 ,这样会更能有效地把握受众心理的走势。  相似文献   

6.
传媒对受众的正面影响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时还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负效应心理。受众的负效应心理有五种具体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这种心理负效应的影响可以减少甚至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逆反性、参与性等特点,受众的话语权更加强烈。编辑应意识到受众心理的时代特点,以受众需要、受众接受为基点,增强受众意识、责任意识,强化选择、引导、暗示等功能,传达给受众一种正确的理念、积极的情操、高雅的境界,进而提升受众的接受品位。  相似文献   

8.
周丹丹 《南都学坛》2008,28(2):86-87
在"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被"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模式所代替的数字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信息的自由和方便,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对媒体的态度,以网络人际传播交流为主体的受众心理分为交流沟通心理、选择性心理。网络信息一方面可以便捷地满足受众,另一方面它的信任度受一定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极其深远的错误思潮之一,其借助碎片信息为依托,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五个基本要素呈现以下特征:传播主体隐匿化,难以追溯;传播内容多样化,无奇不有;传播受众广泛化,无处不在;传播媒介多元化,花样百出;传播效果娱乐化,哗众取宠。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信息为掩盖,干扰网络社会思潮治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扭曲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判断,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消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破坏青年红色记忆。为全面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危害,必须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二次元叙事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以掌握网络图像化叙事话语权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技术载体,突破了以往纸介质等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并呈现了即时性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息价值观对传统信息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疏离,引发了网络受众异乎寻常的文化心理期待;以文化视野为切入点,对积极探索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有效途径,增强网络信息的正面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人口新闻的社会功能:宣传党和政府的人口方针、政策,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沟通工作情况,传递人口信息;传播科学理论知识,开阔受众眼界;提供服务,丰富受众业余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在历史演变与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当代传播受众观念的演变以及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为基础,探讨电视与网络受众为中心,对电视、网络受众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而浅析当代传播受众研究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动漫广告具有病毒式传播的天然潜质。其独特鲜活的动漫形象是强有力的"病原体",易吸附受众注意力;其核心受众是80、90后人群,他们注重感官消费、乐于信息分享,是典型的"易感人群";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动漫广告受众高度依赖的主流媒体,为动漫广告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4A"级的传播渠道;动漫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激发受众积极地分享动漫广告信息。鉴于病毒式传播高效的传播效果,动漫广告会在未来的广告营销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新闻奖中获奖的民生新闻作为研究语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分析读者阅读民生新闻的认知解读过程,发现:意向图示、隐喻、图形-背景、概念整合认知模式在民生新闻叙事话语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短小精悍、话语朴实的民生新闻通过调动受众的认知机制,能够引起受众的心理共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制作演示文档是现代职场的一项重要技能,了解人的认知习惯有助于提高文档的"易获取性、易理解性和有用性"。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演示文档实例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演示文档的文本和视觉语言在篇幅、字体、字号、颜色、图示、动画等各方面对信息的有效认知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加强受众意识、建立受众视角、采取受众分析是优化演示文档信息传播中不可忽略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强化科技期刊编辑信息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角度出发,指出强化编辑的信息意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认为编辑可以通过使用文献检索方法、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互换文献资料以及加强信息反馈等多种途径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信息库”,从各方面吸取知识营养,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判断、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并论述了增强编辑信息意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抓好选题,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精心编排,增大信息容量;注重时效,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编辑出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竟争和交流等方面,说明强化编辑的信息意识将有助于促进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体的崛起将网络新闻传播迅速植入了大众视野 ,其信息呈现的非线性特征催生了研究者试图构建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想法 ,以便有助于大众透过五花八门的网络传播现象认识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构建网络新闻传播的图形模式以对比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上的特征为基础 ,以受众的反馈信息为着眼点 ,充分考虑个体因素和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认识和分析 ,试图将网络新闻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和双向流动性准确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编辑在传播过程中的责任,包括道义、伦理、监督以及舆论倾向的责任。被大为忽略。而空洞的免责声明,足以掩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编辑责任。近年来,网络传播中出现与虚假传播迥异的恶意传播,并泛滥成为一种网络诋毁文化,某种意义上说,与编辑道德责任的缺位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应该重视网络传播中编辑的道德伦理的到位;重视对传播者的个性心理因素分析,以实现网络传播的监管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快速获取最新信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的特征。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利用搜索引擎寻找阅读内容。为此,网络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即精心写作新闻标题、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主体要想方设法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灵活安排新闻背景、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 ,其与传统传媒由点及面 ,主动权掌握在传媒手中 ,受众被动接受不同 ,它使人类传播真正进入了一个双方互动、平衡互换的理想型态 ,使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这种传播使人们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都大大扩大和增加了。但是 ,这种新型的传播型态 ,在为人类描绘了美好前景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 :人们迎接和适应变化的心理加快 ;扩展了人们心理的时空范围 ;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特殊形式 ;促进了人们需要层次的上升和多样化。其负面影响表现为 :使人们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和迷恋 ,形成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 ;容易产生虚伪的人格品性 ;容易助长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引起道德的心理丧失。对此 ,必须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维度采取消除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