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阐释了园林构成要素中的必然性要素和偶然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运用意义;以昆明世博园中"齐鲁园"为例,辩识了"齐鲁园"中必然性与偶然性园林要素,分析了诸要素在特定园林环境布局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法治国刑法文化应当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与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保护弱者应有之权利。因此,最大限度地保障包括犯罪人基本人权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是刑法的价值所在。刑法解释是适用刑法进而实现刑法价值的一个能动的过程。在释法过程中,"刑法的谦抑性"、"有利于被告"以及"常理"是司法者应当遵循的规则和坚守的底线。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释法的结果符合普通公民的意志,也才能够最终实现刑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现代教育的知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知"与"识"两个层次,"知"是知识的表层部分,而"识"是知识的深层部分,"识"是知识的核心。"知"是"识"的基础,"识"是"知"的最终目标,"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识"。"识"是认识、观点、见解、思想与分析判断能力的统一,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识"的能力,只有形成"识"人们才能突破对事物简单了解的水平,从而达到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只有"识"才能对人们的实践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相似文献   

5.
作文炼识漫谈罗晓云作文要炼识,这个观点是清代学者提出来的。刘熙载认为:“文以识为主”,“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叶燮将写作能力归为四种:才、胆、识、力,“四者无缓急,而要先之以识”。他认为,识是依托,识是根本:“惟有识,则能知所以,知所奋,知所决。”...  相似文献   

6.
清人叶燮论诗注重才、胆、识、力;才指才能,胆,指胆量,识,指见识,力,指创造性、独立性,认为此四者乃创作主体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这些话讲得非常好,也完全适用于理论研究者。但对于今天的学术界,我们觉得,如果补充空、静二字,也许更全面。  相似文献   

7.
说“按揭”     
"按揭"一词,或以为是外来词。从汉语文献与方言中看,"揭"的意义是举债,即借需要还本付息的钱。"按"的意义是抵押。合成词"按揭"两个语素形式上是并列的、深层的内部关系是,"揭"表行为,"按"表方式。  相似文献   

8.
"言"、"象"、"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表现说则占据着中国古典文论文质观的主流位置。在表现说的视野下,"言"、"象"、"境"是三个具有历时性续承关系和共时性构成关系的三种表现形态,"言"——"象"——"境"的发展过程是由单一而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此过程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形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9.
方回的诗人修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回的诗人修养论查洪德(安阳师专《殷都学刊》)中国文论特重作家修养。从孔子强调“有德者必有言”起①,就确立了这一传统。经过数千年的探讨,迄至清中期,文论史上曾出现过“才、学、识”说,“才、胆、识”说,“识、才、学、胆、趣”说,“才、胆、识、力”说,“...  相似文献   

10.
"亲、诚、惠、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分析历史、国际、现实等因素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理念,具有非常丰富的涵义。"亲、诚、惠、容"外交理念在构建中印睦邻友好关系的实践中,通过高层互访,在构建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构建共同发展、外交和谈,构建边界安全、文化交流,构建包容开放的睦邻友好关系等方面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渤海油田从高校招聘了大量应届毕业生充实科技力量,但受现阶段石油类高校培养模式的限制,应届毕业学生普遍难以快速融入油田生产和科研。渤海油田创新推出“3T”培养模式,即导师制(Tutor)、培训制(Train—ing)和科技论坛制(TechnologyForuiTl),通过“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现场知识和技能培训、创造青年科技论坛等方面来铸造优秀人才团队,缩短青年员工成才期,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尽快掌握油田科研思路和工作技能,快速融入油田科研和生产,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中的"不具来生业报恩"当作"不惧来生业报因"。"业报恩"不可理解,"业报因"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且变文中旁证甚多,故"恩"当作"因"。"具"虽可与"业报因"搭配,但不合上下文意;上下文多说地狱之可惧,且"惧(畏)因(果)"是佛教经论中的常见搭配,故"具"当作"惧"。  相似文献   

13.
叶燮《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具有独特贡献,本文抓住"理事情"这一独特观点,深入挖掘"理事情"与"天地人"、"气"、"通变"等的关系,客观事物必备因素"理、事、情"与主观必备条件"才识胆力"的关系,"理事情"与审美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公冶长"篇、"雍也"篇有许多章句在古今众多注解中存有疑义,甚至被误读,对我们研究《论语》及领悟《论语》的思想造成障碍。本文将在质疑古今权威注解(分别基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对此两篇中的一些疑义章句重新解读,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多角度探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论述了翻译电影片名中的四个原则,即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及获利原则,并辅以大量例证,展示了中西片名翻译的可行之道并提供了"宏观结构"、"剧情要素"等可供具体操作的片名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7.
土家语“撒叶嗬”(sa^55 je^21 xe^53)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地区民间保留的丧葬习俗“撒叶嗬”(sa^55 je^21 xe^53),不是汉语,是土家语,其意为“死神舞”。因其地汉化较早,虽然土家语消失,但其中拥含土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底层语言被借入汉语,受汉语影响,在形式上稍有变化而世代流传,使人神秘莫测,其含义更鲜为人知。故研究土家传统文化,必须考察与其相关的土家语言。如不精通土家语言,很难发掘其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8.
渭华起义失败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从1929年春到1932年2月经历了开展兵运活动、接收改造绿林武装、成立“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到建立正式红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所经历的兵运活动、接收“土匪”武装、接受军阀部队收编以及三嘉原“缴枪事件”,长期以来,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包括当时的中共陕西省委)。其实,在系统廓清刘志丹、谢子长军事活动的前提下,开展兵运活动、收编“土匪”武装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接受军阀部队的收编是一种“借水养鱼”的策略。而三嘉原“缴枪事件”则是改造“土匪”武装、建立正式红军过程中的一个“曲折”。  相似文献   

19.
歇后语韩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歇后语是汉语熟语中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完整地传达歇后语承载的文化信息,要尽可能体现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使中韩两国读者获得同样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0.
心灵的回响——禅宗美学中“听境”的审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禅宗美学中“意境”的概念出发,阐释了“意境”经营的构成要件与实现过程——从现实世界(自然的实境)向审美世界(心灵的虚境)转换。继而从“听境”这一心灵触动与禅者顿悟的关键入手,提出“听境”的审美观念及其对“意境”阐发的独特方式,再以大足石窟圆觉洞为例剖析了“听境”之美在建筑空间经营中的设计方法与物化过程,并指出“听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