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的模式之一,该制度创设于英美,推广于全球。在我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董事制度,离不开对该制度的历史解析和本质探究。独立董事的独立程度,是制约独立董事制度功能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必须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加强对其行为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然而由于现阶段中国公司治理结构障碍、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功能的模糊、信息机制不成熟等制度缺陷的存在,使得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功能的发挥受到制约。健全独立董事制度法律法规、协调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功能、培育独立董事市场,形成市场选择机制以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独立董事制度最基本的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护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促进中立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中国在上市和拟上市公司中引进了独立董事制度,这一制度目前还很不成熟和完善.因此,分别从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独立董事任期及兼职数、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独立董事的人数等方面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查、实证等方法,通过对独立董事制度移植因为、运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论证分析,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引进和发展近十年来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简单地照搬国外的做法,而忽视中国的实际情况,必然会导致独立董事沦为"花瓶董事"的悲剧,最终使中国独立董事制度陷入尴尬境地.提出了改进的对策,旨在用更为科学、全面、有效的理念来思考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如何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发挥更为有效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1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意见,这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开始启动。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举措,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立足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和研究中外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状况及其有效性,对于不断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董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制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如何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及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有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比较独立董事制度为上市公司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析独立董事制度本身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及该制度与我国现行公司法律制度契合所需的制度创新成本等,由此得出上市公司不应盲目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可以借鉴的制度。我国立法应对独立董事的功能,与监事会的关系进行准确地定位;寻求与建立激励约束独立董事的机制,及在其他方面建立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只有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的"所有者缺位"和"股权过分集中"两大突出问题,在现阶段实施公司股权分散化存在各方面巨大障碍的情况下,为西方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的独立董事制度应当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时所采纳的一项战略性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方式和优越性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方面存在体制性缺陷,应当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及产生机制、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三个方面予以解决。尤其应当强调的是,通过内部制衡来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满足股东的权益对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着监督和平衡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和积极性等缺陷,这不仅直接阻碍了独立董事职能的发挥,也影响着公司治理的进程。因此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应从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强化独立董事独立性和提高其素质等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制度认同的形成,是人们对制度规范的认知性期待与规范性期待实现统一基础之上的实践证成过程。意识形态对于制度认同建构的意义在于:意识形态可以实现对制度信息的定向性控制,左右人们对制度的认知和理解;意识形态通过发挥“占有他人意志”的功能,改变或置换社会大众原有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形塑人们对制度的规范性期待。意识形态为制度认同奠定着思想基础,但由于制度认同不只是一个理论理性的问题,还是个实践理性的问题,制度认同最终能否形成,还取决于人们对制度的认知性期待和规范性期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能否得到证成,这构成了意识形态作用的限度。制度认同的形成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而且还需制度本身合正确性与正当性以及加强对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以为制度认同的建构提供必要的“经验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管理体制,它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的制度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就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新的解读,以分析其利弊,并就有关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3.
制度设计与治理践行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辩证矛盾,两者缺一不可。其中,成熟的制度机制能够为重构治理秩序、优化治理效能提供强有力的现实支撑。所谓制度驱动,即是指制度供给的动能、制度执行的势能、制度维护的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要激发制度内驱力,就必须深化制度改革、强化制度执行、释放制度威力。  相似文献   

14.
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制度建构的刚性需求和法学理论对制度结构的宏观整合是完善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当前我国的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制度缺陷和规范盲区,它与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在深层次上存在着制度价值上的暗合。"价值—致归—理论"的提出为这两种制度的整合与重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种制度需求下,逐步全面取消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代之以完善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新制度主义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变迁的机理和过程后认为,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五保供养制度运作与变迁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在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是五保供养制度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五保制度变迁的最关键变量。随着五保供养所嵌入的制度环境的不断变迁,五保供养制度也实现了从社区救助向国家救助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制度模式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度优势的不断形成、改革开放时期制度优势的不断彰显、新时代制度体系不断完备和制度优势全面激发的百年探索历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这些显著优势归结为13个方面,这些显著制度优势的形成和彰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根本体现.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经验,对于正在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有直接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制度自信是对我国制度体系全面而整体的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皆属意识范畴。不同层次的制度各司其职,功能各异,从不同维度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制度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系统优势与整体合力共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的认同和自信转化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以宪法统合共同体意识,加强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整合,提升制度效能,充分发挥不同制度的耦合作用和体系优势,是进一步凝聚制度共识,增进制度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科技园发展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权制度、文化建设上存在着若干制度性缺陷,因此制度创新势在必行。在引入制度创新理论、三螺旋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前提之下,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应在建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构建利益联动的GUI机制、探索激励性的产权制度、培育开放竞争的创新文化等关键路径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
动态制度文化是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标志着企业制度文化的成熟。文章以动态制度文化为研究的重心,概述了动态制度文化的核心内涵,提出要从企业规章制度体系的制定、企业制度执行机制的确立、制度文化良性循环模式的形成、以及保障措施的实施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动态制度文化。动态制度文化不仅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强效管理的有利体现。  相似文献   

20.
民间妇女组织作为中国制度结构中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是在相关的规范性行为准则、宪法秩序和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共同建构的制度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的。但是,制度环境中的约束因素诸如父权制的文化制度、计划体制的路径依赖、政治法律体制中的双重管理规定等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民间妇女组织发展缓慢。因此,推进民间妇女组织的发展必须培育适宜的文化、法律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