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始终对人类文明进程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作为马克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毕生关注着宗教现象。在历经前期探索基础上,恩格斯晚年更是对宗教问题给予了极大兴趣,撰写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复杂的宗教现象: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宗教特质;基于辩证思维彰显宗教功能的双重性;立足唯物史观视野剖析宗教的历史形态变迁及其未来的自然消亡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具体宗教现象或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近代科学诞生时期宗教与科学张力关系以及早期基督教起源问题等,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展现成熟宗教理论的解释力,并透视出其晚年宗教研究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晚年恩格斯宗教理论具有总结意味的系统化、理论化,也对我们把握当下宗教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悠久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这一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人们既熟悉又陌生,许多人觉得它很神秘。宗教之所以能长期持久的生存和发展,在于它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它的有些特殊功能和作用是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所不能代替的。研究宗教这一社会现象,要从宗教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要从特定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考察,要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中深入探究,就能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产生之初就被人们所信仰,带着虔诚、悬疑和神秘色彩掺杂到风俗民情中,以至最后成为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想工具。从原始宗教到神性宗教再到现代的道德宗教,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与发展,宗教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恐怕与其本质——“信仰”不无关系。信仰是宗教的核...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体。宗教对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起着不同的重要影响。在跨世纪之际 ,无论是传统宗教的复兴 ,还是新宗教的兴起 ,从根本上说 ,都是由当代社会存在的复杂因素和关系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对人类历史发展起着深远影响的历史现象.我国既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王中田同志提出宗教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不会消亡的,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宗教不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宗教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随着宗教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的消失,宗教就必然走向消亡;不能把宗教精神与人类精神混为一谈,宗教的消亡不等于消灭;用行政的手段取缔宗教和断然否定宗教的消亡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原始宗教禁戒、现代宗教戒律和法律三者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宗教及法律产生的背景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现出原始宗教→现代宗教戒律→法律的转化过程,认为宗教和法律的文化模式是同构的,正是这种同构性使得法律从宗教中脱胎出来。  相似文献   

8.
杨庆堃先生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强调的是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和解释。依此他把中国宗教分成独立宗教和混合宗教两种类型,在历史纵伸和经验实证的基础上,肯定了中国宗教的存在,认为超自然因素是中国宗教生活的显著标志。由于中国宗教缺乏独立的组织系统,无法游离于世俗制度之外,因此与国家的政治权威相比,宗教只能在吸纳世俗道德以图生存发展的同时,又为政治统治提供超自然的依据。这种与儒家道德之间的文化格局,决定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持续效力。杨先生四十年前对宗教基于实证的阐释,至今依然是我们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宗教管制的实际效果是否能够减低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加强宗教管制只能是导致宗教市场的复杂化,即出现三个宗教市场:合法的红市,非法的黑市,以及既不合法也不非法或既合法又非法的灰市。只要宗教组织在数量和活动上受到政府限制,黑市就必然会出现;只要红市受到限制和黑市受到镇压,灰市就必然会出现;宗教管制越严,宗教灰市越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宗教灰色市场越大,新兴宗教就越有可能兴盛,从而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灰色市场的存在及运作机制,显示宗教管制效果的局限并不以人们的主观努力为转移。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是宗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复杂和重大的理论问题。从19世纪宗教学建立以来,提示宗教起源之谜就一直是众多宗教学家和哲学家为之努力的目标。段智德先生新近出版的《宗教概论》,在总结这些理论探究的基础上,“从更深的层次上对宗教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做出说明”,从“现实的历史的人的生存需要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出发,在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上提示宗教产生、发展的直接动因以及更为基础的“动因的动因”,为走出宗教起源的迷宫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论“宗教经验”的概念、核心和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宗教的四要素(宗教观念、宗教经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中,“宗教经验”是其结构性要素之一,是人们对宗教整体的感知和评价,包括感觉、知觉、印象、表象、感受、情绪和信仰等。文章认为“宗教体验”是“宗教经验”的核心部分。“宗教体验”的实质是人类追寻终极价值时产生的“意义感受”,与审美体验一样具有日常经验中断、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变迁过程,使这里的宗教文化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不同发展类型的宗教并存于西南地区。巫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并与当地人们对自然及社会的朴素认识结合在一起,对当地社会起到一种控制作用,对此有必要做去伪存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宗教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宗教通过其宗教教义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与法律一样,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宗教信仰、宗教道德、宗教活动等,对公民守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施莱尔马赫提出,宗教的对象是宇宙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为此,他殚精竭虑探索宗教“源自何处”和宗教为何“必不可少”的问题。笔者把它们概括为宗教的独立性与宗教的合法性,并认为这是哲学神学的两项重大成果。哲学神学提出并践行从关系的维度考察宗教的新视角,开辟了给宗教定位的新思路并对宗教做出了较为恰当的定位,为人们怎样认识宗教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其与康德哲学的关系来说,它们表明施莱尔马赫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优秀遗产,但在宗教的问题上他又不是康德道德宗教的拥趸。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在21世纪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而宗教作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的经典要素,在新时期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一,宗教在全球范围内强势复兴,呈现"量"与"治"的双重突破,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从宗教适应现代化逐渐调整为现代化践行宗教性;第二,宗教表现出强烈入世冲动,出现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两种入世取径;第三,宗教信仰个体不断追求信仰的个性化,宗教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第四,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形式上出现科学化倾向;第五,宗教异化、蜕变为宗教极端主义的趋势加剧,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从本质上讲具有教化塑造人的功能.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统治人们的外部力量的虚幻的反映.宗教和教育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本文旨在阐明人类文明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及其运动轨迹,理清这一思路,对我们认识党和国家规定的宗教政策,坚守教育主阵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宗教关系论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阐明了宗教关系的内涵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诸多关系,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教分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观点。新时代宗教关系论体现了人民立场、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历史思维和世界眼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与我国宗教哲学界宽松、自由的学术争鸣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密切相关.作者在对这一争论的过程作出历史追溯的基础上,强调和论述了这一争论对我国宗教哲学研究的巨大解放作用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纵观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历程,关于宗教题材与宗教人物的描写,经过了一个不同的演进变化过程。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近30年的所有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在对待和反映本民族宗教与宗教民俗在内的基本倾向是一味地反传统以达到政治上的完全否定。到了80年代,少数民族作家因正处于一个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非常时期,开始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回顾,既肯定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本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揭示出宗教文化中的消极力量对本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给予了否定,有的作家则以其虔诚的信念公开宣布皈依宗教,而对本民族的宗教文化现象予以完全肯定  相似文献   

20.
阿德勒对宗教心理的关注,与其浓厚的家庭宗教背景、临床实践和社会活动有关。其主要观点是:宗教不可避免地走向世俗化,宗教观念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自卑感,宗教是人类理想目标的具体化,是人类关系的神圣化。其影响在于:对宗教的世俗化理解符合宗教的发展趋势,发展了传统精神分析的宗教观,促进了个体心理学治疗在宗教领域的实际应用。其历史局限表现在:对宗教世俗化的理解消解了宗教的神圣性,对宗教心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