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小姐”的嬗变看语言的社会镜象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能够反映社会现象、映射社会变化.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应社会需要而出现变化.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小姐"这一称谓语的使用及其含义的嬗变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通过"小姐"的几多沉浮而反映出来,并由此揭示了称谓语的变化与社会各因素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中英文称谓语及其变化看语言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称谓语从中、英文两方面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并着重从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结了称谓语的使用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并由这个小的分支总结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尤其词汇的变化;而语言的变化又客观记录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尝试结合"黄牛"词语群的翻译,探讨语言和社会变迁的"共变"关系,并指出因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而引发的翻译误点、盲点。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喜剧小品已走过30余年,其语言策略随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生了重大改变。喜剧小品语言策略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可分为5个阶段:娱乐稀缺时代小品登场与小品语言的"缺位"、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小品传统修辞的继承、社会流动的增强与小品语码的混杂、社会的转型与小品语言的"颠覆"、社会生活的泛娱乐化与小品语言的"狂欢"。走出当下喜剧小品的语言困境离不开语言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健康语言生活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英汉称谓语与寒暄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交际中的日常用语与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源于社会发展的实践,又受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人际之间日常用语的变化直接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本文将从英汉社会与文化的差异来讨论英汉日常用语中称谓语与寒暄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称谓语既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打招呼时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也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而社会称谓语又是称谓语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却不能恰当地使用社会称谓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和记录等方法对河南理工大学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246名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用SPSS法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主要从其构成和来源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因素,如性别,专业,年级等。大学生社会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以此进行的深入研究,能反映出社会普遍使用社会称谓语的情况,对研究语言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开展以后的相关研究都具有深远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语言 ,尤其是影响语言中对社会文化反应最敏感的词汇。科学技术的变革、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新词产生的决定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和社会时尚是词语变化的现实依据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是词语发展的外部动力。反过来 ,透过词汇的发展变化 ,我们亦可清晰地看到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对社会有依赖性,它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文际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思维的进步,都必然促使语言发展、变化,促使语言日益丰富,日益精密和完善。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进程中,词汇中的一般词汇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词汇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不夸张地说,它几乎天天都在变,而这种变化完全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如文革期间的政治用语“红卫兵”、“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0.
从新时期汉语词汇系统变异看社会变化对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变化是语言发展的直接因素。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已经对当代汉语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更明显、更集中地表现在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与变化上,而词汇系统的变异又突出地表现为近些年来出现了种种新趋势、新现象。新词语中的政治性词语大量减少,而经济、文化、科技类词语大幅度增加;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科技术语的交际地位明显提高,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术语已进入普通词汇;新词语中外来词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音译外来词,近年来甚至大量出现字母词的形式;在汉语普通词汇的成员中又新增了大量的港台词语和方言词语。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巨著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阶层分明、等级壁垒森严的微型身份社会,而直接体现这种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的便是一套纷繁复杂的称呼语体系。本文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吴敬梓《儒林外史》及杨宪益夫妇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分析、线性对比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说话者进入交际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和特定交际阶段所构建的语用身份两个维度,阐释和分析会话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都在努力忠实原文,但仍然在无意识中改造了原文,这导致称呼语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文章认为,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考虑源语一方诸多参数。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 (表现在词缀、词汇、称呼、俗语、谚语、隐喻等方面 )反映了英语国家中性别歧视问题。这些现象是由历史、社会、心理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2 0世纪 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对性别歧视语言进行了诸多改革 ,使英语发生了许多变化。笔者进行了一个旨在研究这次运动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学习者的影响的调查 ,认为语言改革只是一种表面的变革 ,只有现实生活中女性地位提高了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才会彻底消失。  相似文献   

13.
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称呼语最能反映语言的功能。不同形式的称呼语反映了交际双方所属的社会角色, 彼此之间的亲疏程度以及所处的交际环境。称呼语的转换有其独特的语用含义,它可以指示情感,人际关系,可以以言行事,还可以成为交际策略。称呼语的转换提示了交际双方社会关系的变化,受到情景,权势关系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按其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与起步阶段、进步与发展阶段、反思与梳理阶段、成熟与创新阶段。发展特点是从自发到自觉,从引进到结合中国实际,从热潮走向冷静反思、梳理提高,继而创建推进机制,推动理论及创新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是视角全面、范围广泛,结合实际、注重应用,紧扣时代、不断创新。发展趋势是在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联系社会实际,为解决诸如"汉语的社会地位"之类的社会实践问题服务,"语言与经济社会"之类的新课题将被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并迅速走红。本文的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对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趋势的探讨,二是突破三阶段发展历程的传统分法,将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按其特点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熟练掌握当地语言是基督教事业成功的基本要求。19世纪的来华传教士在中文学习上面临师资、教材和方法上的种种困难,但自1912年金陵大学华言科和其他一些语言学校相继建立以后,这一情形有了根本改变,传教士的中文学习模式从以个体自学为主演进到体制化的课程学习。语言学校不仅提高了传教士语言学习的效率,也加强了传教士对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的全面理解,在培养合格传教士以及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蒯正明  杨新宇 《南都学坛》2010,30(2):107-113
在执政资源系统中,"社会"一词主要指公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指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社会资源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建立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民主、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其对中国共产党社会资源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正确看待民间组织作用,引导民间组织发展;实行民主执政,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称谓的简化与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称谓有两种情况 ,一是官职称谓的简化 ,一是某方言区社会称谓的繁化。前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使用经济的言语来表达 ,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时尚称谓 ,它简明、经济 ,也符合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势 ;后者是为了避免社会称谓的尴尬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汉语称谓虽然细致 ,但是也有难于称谓的域段 ,繁化称谓可以说是一种称谓空白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汉语新词汇。各类外来词汇的汹涌而入造就了一场新的语言革命,展示了汉语言的包容性。本文透过改革开放40年来汉语词汇的迅猛发展,探讨汉语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