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在管理学文献中已经盛行了将近100年,人与环境匹配已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文章概述了国外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人与环境匹配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国内环境美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一直停留于环境或沿着环境的一极进行无限拓展,但却忽视了作为环境主体的人如何构建自己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然,环境作为以人为中心形成的自然、人文境域,人在其中是不可阙如的,对人的定位决定着环境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性。就人自身而言,人是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但在根本意义上却依然是身体的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人与环境的关系,最具体地表现为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所谓环境美学,当然也就成了在身体与环境之间构建审美关系的学科。环境美学的身体维度主要通过参与性、连续性、体验性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人的身体性即是其自然性,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身体。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是在一个人与环境相对独立的语境里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借助一个非系统的语境平台解读一个具有系统结构的话语,因而形成了语境和语义的错位。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有在系统观语境里才能找到恰当的答案。构建人与环境关系的系统观语境是环境哲学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应打造新的环境保护观念,拓展环境内涵,更新主体理念,转换科技形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环境正义主题: 美国环境文学的思想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具体呈现为两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正义和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主题贯穿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承载着美国环境文学的最重要价值理想,代表美国环境文学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最深刻理解,并体现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5.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如何有效利用人在不同空间场所活动对环境的心理反应,以此创建更加人性化的风景区环境。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发展的概念,环境意识及环境艺术设计则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紧密联系和人对环境的认知与行为。本文主要阐述三者间的联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信息加工错误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SHEL模型出发 ,论述了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硬件、软件、环境和人与管制员构成的四个界面的关系 ,探讨了人 -硬件、人 -软件、人 -环境、人 -人界面以及管制员本身的局限 ,并提出了对抗人的错误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1 现在有人把环境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引入认识论,把环境定义为:“是主体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这样,环境被解释为作为主体的人以外的客观现实,即作为客体同主体活动相对应。按照这种说法,主体性只属于人,而环境只是被认识或被改造的客体,相对于主体来说,环境和客体毫无二致。马克思的确提出了人同环境的对立。一般地说,人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只有在认识了客观环境之后,才能对客观环境起反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实践来改造环境。但是,笔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人体的各种元素与自然界元素组成之间的说明环境遭到破坏,必须危及人的生命由此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环境恶化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要保护环境必须提高人的自觉性。在高等教育中,加强环境教育,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战备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辩证性质,但人类对它的反思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成熟起来。从西方思想史看,自古希腊以来,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被置于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框架内,并作出了人类中心论的诠释。尽管近代思想家提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问题,但却陷入了折衷主义立场。只有马克思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理说明和科学解决。他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扬弃了人与环境的矛盾,为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展开历史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实语境压力即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唤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在文学界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文学研究者开始把生态学引入到文学研究和教育中,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视野.文章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在诗作中的体现,感受人类早期厌恶工业文明、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进而呼吁全社会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其生命观念 ,道家生命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即倡导生命本位 ,强调自然关怀。前者表现在重生、贵生、尊生、养生乃至长生等主张中 ,后者则反映在将生命与自然自始至终联系在一起的宇宙大生命观中。道家深具生命关怀和自然关怀的宇宙大生命观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启迪我们认真思考人如何生存、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等重大问题 ,提示我们既要珍惜生命也要爱惜自然 ,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 ,如此才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自然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患和水土流失与黄河中游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黄土高原古代有森林生长,曾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周秦时期过度的耕垦和砍伐造成了目前地表支流破碎、沟壑纵横难以治理的景观.沙漠化这一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森林的人为破坏是造成降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环境史研究应立足于纵观人类与自然的角度,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危机与心态失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现代技术社会中,无论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还是刚刚步入现代化的国家,都同时面临着全球性问题的困扰,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生态危机.要走出生态危机的路径,必须调整人们心态,一是改变传统发展观念;二是更加全面完整地理解人的本性与生存发展需要;三是要充分认识精神文明的非工具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然和谐是道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围绕着自然和谐,道家生态思想主要呈现出三层面结构,即法天贵真的自然特殊态社会层、天而不人的自然中心态天人层和兼怀万物的完全态自然层。说明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自然的,自然是世界的中心,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最高生态理想是完全态的自然境界。人类的天职是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追求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层意义上说,生态危机源于人类的心态危机,即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因而环境保护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解除生态危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从生态伦理层次上转变人们的消费道德观念,而绿色消费则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它将人类的消费行为限定在不破坏生物圈的良性循环之内,因而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它一方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公正,体现更广泛意义的人类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7.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生态生产力尊重自然的全面价值和权利;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产实践中,生态生产力要求人类树立生态伦理意识;履行保护环境的伦理义务;承担保护环境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8.
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环境的破坏正在日益威胁人类的生存,该文通过对地球环境的变迁以及生态规划设计历程的概述,并结合湖南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的实例,就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设计的理念,针对度假区规划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的规划措施和解决办法。即调整规划次序,以景观规划作为度假区规划的基本框架,打破先规划房子,再往空隙地中“填”绿的被动规划设计模式,把景观意识、生态意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兼顾投资开发商的市场利益,灵活安排度假体闲项目及设施,力求在景观、生态与投资商的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文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它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以生态科技作为物质基础,实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20.
庄子精神的本质是拒斥对社会现实的价值介入并在这种拒斥中走向自然的永恒存在.因此,庄子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这种二重合一主要体现在:用大生态观言说人类的自由本性;这种大生态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精神生态的保护与开掘;庄子哲学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突出体现在《庄子》一书的叙事方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