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纵向地考察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流变。春秋前期 ,齐国管仲在原有的基础上光而大之 ,形成了齐法家学说 ;鲁国出现了臧文仲与柳下惠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春秋后期 ,孔子是柳下惠而非臧文仲 ,杀少正卯 ,儒学在鲁国占据统治地位 ,使鲁学更加纯粹 ;齐国以法家为主要特色的思想文化至晏婴重礼而淡化法 ,齐文化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宋、鲁文化比较研究李玉洁先秦时期,宋国是殷人后裔微子启的封国。宋文化直接承继殷人,反映出殷文化的特色。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直接承继周人的制度和习俗,春秋时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但鲁国的封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是周公东征后所得到的奄国故地,这里曾...  相似文献   

3.
在鲁国,建国之始就有很多“丑类”(《左传·定公四年》)。到春秋初期,也有“早隶之事”(《左传·隐公五年》)。直至春秋后期,还有赠送大批奴隶的现象存在(见《左传·成公二年》)。可见鲁国自始至终是存在着很多奴隶的。目前学术界对西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以及孔子时代的社会状况等问题,均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讨论。笔者对有关鲁国奴隶制度的问题作了初步探求,以求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5.
《周礼》一书记载乡遂组织系统甚详:一国之内,分为国野两大区域。制国为六乡,由比闾族党州而上达于乡。制野为六遂,由邻里酂鄙县而上及于遂。其特点是以国家政权向个体农民家庭直接授田为基础,按地域以整齐划一的编制来组织编户齐民。《周礼》的乡遂组织规划,不独与西周事实不符,与战国的郡县乡里地方组织也不一致。它只不过是《周礼》的作者把西周、春秋、战国诸不同阶段的一些制度杂揉在一起,按“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原则,比照春秋后期兴起的建制步兵编制而设计的治国兰图而已。  相似文献   

6.
《春秋谷梁传》对《春秋》的时间性概念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提出了系统的时间观念。通过对《春秋》"不遗时"规律的总结,对"合时"观念的抉发,对"日月"之例的归纳和对谨而书"日"书法的提炼,《春秋谷梁传》将时间理解为一种有等级、有贵贱、有轻重的秩序结构;人类活动的正当性与这一时间秩序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人类社会的秩序正是通过效仿和提炼时间秩序结构而得来。  相似文献   

7.
60多年前,费孝通在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深度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写就了《乡土中国》一书。作为阅读和理解传统乡村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中所提出和论证的"乡土本色"、"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等概念,至今仍是学者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乡村社会的基础与前台。可以说,该书不仅为我们加深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理解提供了蓝图,也为我们认识现代乡村社会提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前者涉及历史的动因问题,后者则关涉历史之变化。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认为,孔子通过作《春秋》以寄寓其对天人、古今关系的深刻认识。那么,服膺于《春秋》的董仲舒,是否也通过其经学来表达自己关于天人、古今关系的理解呢?通过对董仲舒的"道"和"统"学说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董仲舒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既有保持相对稳定的"常",也有时时变动的"变","常"与"变"之间又存在紧密的关联,而无论"变"与"常",又都可以从天人关系上寻得依据。董仲舒经学的上述认识,无疑表现出对历史的丰富理解。  相似文献   

9.
孔见 《中华魂》2014,(9):62-62
正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一生信奉周礼,连做梦也常常梦见周公,所以他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梦想通过仕途实现这个理想。他当过权贵的家臣,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几经周折之后,才得以在鲁国任司寇,并一度代理相事。地位显赫了,但他的一套主张并没有被人接受。他作为私学的开创者,只好率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求官谋职,宣传他的主张。13年间颠沛流离,远至楚国。其间,"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真可谓"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而那些醉心于夺地争霸的君王们并没有接受他。当他的从政行道希望化为泡影后,回到鲁国继续授徒,并笔削春秋,修诗编书,传播自己的学说和理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鲁国与列国的盟誓有不同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多层次性,鲁国不仅与周王室以及当时的霸国有结盟关系,而且与中小国家也有结盟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春秋初期鲁国对外结盟的目的在于参与集团之间的争夺,春秋中期在于追随当时的霸主结盟活动,春秋后期又与新兴的霸主结盟。此外,鲁国对外的盟誓还呈现出灵活性特征。鲁国或与平等国家结成盟誓,或追随霸主参与盟誓,或在不同时机要么选择旧霸主要么选择新兴霸主参与盟誓,春秋晚期鲁国内部还出现了卿大夫之间相互盟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和陆云被钟嵘称为"二陆",陆氏为东南望族,"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国的大司马。吴亡,陆机、陆云隐退故里10年,后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受到器重,但政治上却不得志,陆机甚至死于"八王之乱"。陆机和陆云的性格迥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陆机繁缛,陆云鲜净。然而两人都很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陆机的作品《文赋》精微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在艺术构思、谋篇布局、美学标准和文体的分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陆机北上入洛,得到张华的激赏,顺利的融入到洛阳贵族群体。那么,张华为什么如此激赏陆机兄弟?其原因有三,一是陆机玄妙的谈吐、不凡的仪容气度得到了张华的认同。这与西晋仕群体的品评风气有关。二是陆机的博学的旨趣、奇高的才情、典雅的诗文及预流式的文学观念,得到张华器重。这与张华的文学领袖身份和对文学命运的思考有关。三是张华政治上力主伐吴,陆机作为吴国的文士的代表、"南金"领袖被张华延引,增加了张华的政治砝码。这与张华的政治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3.
“黄粱梦”出自唐代著名传奇作家沈既济的名作《枕中记》,约作于建中二年至兴元元年被贬官期间。就各方面影响来看,堪称千古一梦。《枕中记》今传《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二本,异文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黍与黄粱之别,后者便于在诗词用典中遣词造句,因此最为流行。《枕中记》的基本思想是人生如梦,这是古人基于人生经验形成的一种人生况味和哲理思考,这一思想导源于道家。《枕中记》脱胎于《搜神记》和《幽明录》中的焦湖庙柏枕故事,作者大大扩展了思想内涵,表现出士人对现实政治的怀疑、失望乃至批判,对追逐功名富贵的自我否定。但大梦难觉,说到底所谓人生如梦只是失意者的失落、迷惘、无奈。由于黄粱梦的巨大影响,古人在邯郸附近附会出卢生入梦之地黄粱店,并建吕翁祠,古来题咏极多。而在八仙信仰普遍流行的背景下,将吕翁附会为吕洞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北农村“接姑娘客”仪式的描述和分析,反思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过程理论。笔者认为特纳的观点偏重人们在仪式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身份角色的转换。笔者在湖北农村观察到的“接姑娘客”仪式中,仪式的主体——出嫁的姑娘经历了身份和角色的转换:从媳妇到姑娘,从主人到客人。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所以仪式过程中的交融状态的获得不一定以反结构的形式出现,而可能是将日常结构的某些方面放大或强调,以区别于日常生活,达到净化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鲁镇文化是一种吃人性的文化,祥林嫂被鲁镇文化的幽闭就是被吃人性文化的幽闭。祥林嫂的幽闭恐怖症是社会角色强加给祥林嫂的精神恐怖。祥林嫂从夫家的出逃是对男权制幽闭的反抗,但夫家把他抓回当作商品卖了出去,说明她不可能逃脱男权制的幽闭;祥林嫂想从死了第二个丈夫的幽闭恐怖症中逃脱出来,但鲁镇文化却使祥林嫂更为妖魔化从而更加重了她的幽闭恐怖症;祥林嫂想要向人们诉说死了儿子的悲哀获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的冷酷却使祥林嫂的精神更加幽闭恐怖;祥林嫂想要在知识分子那里获得灵魂幽闭恐怖的解脱,但知识分子并没有给她一点精神的出路。祥林嫂被鲁镇文化幽闭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16.
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陆机,之所以能取得西晋太康文坛的霸主地位,是与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各类文体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分不开的.陆机在文体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奠定连珠体的基本体式;二、确立骈文的基本格局;三、颂体的创新;四、挽歌的变体;五、赋体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早期的鲁夫人文姜在《左传》中共计出场15次之多,堪称该书用墨最多的女性人物。文姜是春秋时期闻名遐迩的美女之一,《诗经》对她的生平也多有记载。由于《史记》中对其与齐襄公兄妹乱伦的宫庭秽史言之凿凿,人们对她的评价一贯不高。但结合《春秋》、《左传》之记述,文姜不仅是一个美艳动人的女子,还是一个有着杰出才能的女性政治家和外交家,她的一系列作为为鲁国在庄公时期赢得了罕有的国际地位,其功业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尚书.周官》与《周礼》二者关系是:周公致政前“制礼作乐”,作《周礼》;天下稳定后,巩固平静成王执政据《周礼》的纲要向群臣宣告说明,遂有《尚书.周官》。在早期中国文化精神的演进历程中,道与学不断从官府向民间下移,在春秋战国时期具体体现在诸子私学的兴起。孔子儒学既直接继承了西周的公卿王官学,对西周所代表的礼乐文化又有着历史性地突破,自觉和直觉的道德理性主义是孔子儒学的历史新特色。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河南唐河的名门之女,冯沅君的前半生是非常幸运的。她在小说创作方面受到过鲁迅的器重,在词曲研究方面受到过王国维的影响,在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方面受到过胡适的指导。她的《中国诗史》第三卷,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词史体例;她的不存好恶于心的词史研究,使得她在唐宋词人的评价方面,比王国维和胡适更客观,也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陆机为太康之英的评价本出自钟嵘的《诗品.总论》,但是后来有不少的论者不同意此说,或认为潘岳胜于陆机,或认为左思胜于陆机,总之,太康之英的桂冠不该属于陆机。笔者认为,不管是从人格魅力、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还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来看,太康之英的桂冠非陆机莫属,钟嵘对陆机的评价实为千古定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