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汶川灾区经济高碳化引发生态经济次协调的现状,从时空结构和运行结构两个层面分析次协调状态的演化机理,提出次协调状态以"状态参量潜伏性、局部行为混沌性、系统结构突变性"的特征,从系统结构-功能角度入手,分析次协调状态形成机理;从能源结构、产业模式、技术体系、资源能力、环境容量等状态参量的角度,构建灾区生态经济次协调的控制机制;从发展生态生产力、调整经济生产力的角度,构建灾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对两种减灾防灾措施效益的比较 ,指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湖北农业减灾防灾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湖北灾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本质特征、发展动力与培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率、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描述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本质特征:即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要素集约化、技术应用广泛化、产业体系一体化和资源利用合理化;提出了技术变革、专业分工和农民分化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发展动力;最后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基本原则:即符合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有利于农村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相适应;与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文章集中论述了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其形成是农业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它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提出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培植龙头企业、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等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集中论述了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其形成是农业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它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提出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培植龙头企业、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等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农业在“天人合一”思想引导下,坚持天地人物的协调与统一,农业生产实践具有明显的生态化取向。由“天人合一”到“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思想,奠定了传统农业生态化实践的思想基础;农业生态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实践中循环运作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选择及农业生产实践中生态因子的把握,主要包括作物轮作、土壤轮耕、多业循环以及气候土壤条件、茬口安排、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内容,这构成了农业生态化实践及其精耕细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辽宁农业投资评价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投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辽宁农业投资的状况是农业投资绝对量增加,但投资总量相对短缺的局面没有改变;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投资效益不高;农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发展,但各投资主体之间的投资关系尚不协调。为此,辽宁农业应采取利用外资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改善农业投资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灾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汶川地震10个极重灾区为例,研究其2005年到2012年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并以2008年为界,通过MapGIS处理软件,作出地震前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等级图,对比分析地震前后10个区(市)县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10个极重灾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大小排序为:绵竹市>都江堰市>彭州市>什邡市>汶川县>安县>平武县>北川县>茂县>青川县。10个极重灾区在地震前后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震后耦合协调度等级均有所提升,差异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国省域2013—2015年农村经营管理数据,初步探讨区域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与生产效率的变化特征及耦合模式。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投入产出角度建立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衡量地区生产效率,构建"效率-规模"弹性系数以分析农业规模经营与生产效率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农业规模经营指数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国家及东、中、西部地区得到普遍提升,各省域间差距较为显著。"效率-规模"弹性系数变化呈现正向协调、正向不协调及负向不协调三种模式。现阶段中国省域农业规模经营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改善作用仍然有限,二者耦合离散态势加强。致力于更多地区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与生产效率的同步增长,有利于促进农户增收与农业增效双重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人口—经济—政府"PSR分析框架下,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疆人口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性水平进行评价,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人口系统与区域经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人口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虽然逐年提高,但协调质量仍较低;五个自变量中,政府消费比重、农业生产效率和投资率影响方向为正,失业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增长率影响方向为负,且政府消费比重、失业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投资率协调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1.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7.
涉农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统筹整合作为对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原则的突破与平衡,加之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边界范围,因而属于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现有的政府主导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模式在实践中面临很大困境,而法治保障模式不仅具有价值必要性,更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在"法治财税"理念的指导下,法治首先必须尊重财税规律、逻辑与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中央及各省份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文件规范中与法治财税规范意旨不符的部分进行分析、审核和修正,以尽快建立稳定权威的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法治方略,顺应新时期民生财政的发展要求,并促进央地财政关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污染环境罪的诸多争议,在正确把握保护法益的基础上,一以贯之地寻求具体答案。承认生态学的人类中心法益观下的环境法益是本罪的保护法益,将环境法益与人类法益并列为本罪保护法益的观点,因缺乏对环境法益层次性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而不具有合理性。2017年司法解释第1条的部分行为规定,通过对污染环境行为严重性的实质自然属性的规定,表明行为对于环境法益的实害结果;而部分结果规定则是通过对人身、财产等损害的判断,确认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损害后果。本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对过失犯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省略了对间接故意的认定。  相似文献   

20.
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自设立以来,由于其在立法上的功利性,立法表述的不完善,配套机制的不健全,使其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存在了质疑,并在实际运行中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法学界关于其存废、实施问题引起很大争议.笔者将从其立法的理论基础上入手,分析其合理性、技术性,并提出了一套通过立法表述的完善,配套机制的健全来限制本罪名在其实际运行中的消极作用的方法,使其合理性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