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总需求变动的宏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进程.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近代中国是处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总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它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更加突出.1887年至1936年的49年间,近代中国总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其上涨并非直线运动,而是呈波动不居的逐步上升趋势.个人消费需求、民间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需求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是总需求不断再生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消费支出由于总量甚微,对总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弱,投资需求对总需求的波动影响明显.中日两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无几,而总需求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膨胀型投资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改革前后经济波动呈现出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具有膨胀型波动的特征。消费在经济持续增长中的贡献远大于投资,而投资的波动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为减轻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让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应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使用,对投资膨胀进行适当抑制。  相似文献   

3.
2011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增速稳中趋降.经济增长动力出现积极变化,内需和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增强,出口和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减弱.通货膨胀远超多数人的年初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高.货币政策收缩力度逐渐增强,房地产市场不断降温,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继续恶化,这几个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明显.2012年,通货膨胀将会降至较低水平,经济增长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但仍可保持较快增速.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是总需求不足。从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 ,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始终占主导地位 ,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 4 0 - 5 0 %之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呈较大的波动状态 ,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稳定起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货币收入增速减缓和居民消费倾向减弱。投资不足的主要因素是民间投资不足。出口需求受国际经济影响下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实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是必然的选择。在短期内 ,加大政府投资是必要的 ,但加大政府投资应同时启动民间投资。从长期看 ,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是扩大消费需求。从政策上要解决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要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 ,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  相似文献   

5.
如何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用来扩大国内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能够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案:一是调整公共投资与公共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公共消费的比重;二是调整公共投资中生产性资本支出与消费性资本支出的比例关系,适当提高消费性资本支出的比重;三是调整公共消费中政府自身消费与社会性消费的比例关系,加速提高政府社会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时,进一步调整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的行业投向和区域投向,向高新行业以及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的现状、产生原因、社会后果的分析,指出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尤其中国的通货膨胀除社会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原因外,同中国投资建设大、资源缺乏、人口众多、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一特殊社会问题有关。作者认为,遏制通货膨胀的关键点在于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不遏制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保持高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居民消费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需求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及景气周期具有决定性影响 ,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又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近几年来政府通过扩大投资启动经济的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出台 ,使居民预期支出不稳定。启动新一轮景气周期的政策重心应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激活消费需求。一方面 ,要认真研究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制定消费政策并将其纳入经济增长长期政策之中 ;另一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 ,改变居民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预期 ,使居民消费倾向逐渐转为正常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消费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需求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及景气周期具有决定性影响,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又是防止经济萧条的稳定力量.近几年来政府通过扩大投资启动经济的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出台,使居民预期支出不稳定.启动新一轮景气周期的政策重心应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激活消费需求.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制定消费政策并将其纳入经济增长长期政策之中;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改变居民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预期,使居民消费倾向逐渐转为正常.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和日本政府消费支出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在较低水平基础上,保持了一种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增长态势,且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动特征和周期性波动。由于中日两国在政府消费支出总量和结构的变动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对两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沿用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效率进行解读。通过对政府支出效率、投入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等多维度的度量和测算,发现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的效率在逐步提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支出效率与政府支出结构相关,行政管理费的过高支出不利于政府支出效率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竞争并没有提高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ICOR;同样,制度和基础设施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不明显。总体而言,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效率的提升贡献要弱于市场化、金融发展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制订宏观政策时 ,要将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 ,财政与货币投入要保持适度比例 ,以控制通货膨胀。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就业量 ,以经济稳定、协调的增长带动劳动力有效需求。要通过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 ,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存在着三种关系:无作用、促进作用和负作用。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同意通货膨胀率在低水平下对经济有着促进的作用,在通胀水平较高时是有危害的,这就意味着,通胀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门限区间,在区间内和区间外的影响大小或方向不同,所以以此为基础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着门限效应。为了控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其他因子,在使用门限回归模型的同时引入了众多控制变量,包括经济体的初始收入水平、人口因素、投资、政府支出比重和技术因素。门限回归结果表明,通胀率对经济增长率存在着门限作用,其中通货膨胀率的门限值为3.6%,当通胀率处于3.6%之下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其处于3.6%之上时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国民经济在扩张──紧缩──再扩张──再紧缩的循环交替中运行;二是时起时伏的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高增长,严重地困扰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摆脱经济运行的不良循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已成为经济学界的重大课题。同时控制通货膨胀也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与学者亟需解决而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从1993年9月到1994年末,新的一轮通货膨胀以物价涨幅对%左右的高位运行了两年。1994年全国消费…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的周期循环 :经济增长伴随着加速的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下降 ,经济出现收缩。国有经济对产出的贡献与其投资和就业份额极不对称。经济分权化、政府对国有部门的承诺以及信贷计划及信贷控制为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的制度性变量 ,政府行为通过作用于他们主导着中国经济的周期循环。  相似文献   

15.
试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我国近些年的实际数据分析表明:在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储蓄行为、使市场信号失真等机制实现的。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但由于经济运行的低效率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仍要对通货膨胀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结合托宾Q假说,通过构建包含货币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了技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等外生冲击作用下产出、消费、投资和资产价格的动态响应。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后能有效降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同时,供给冲击的动态脉冲响应值小于需求冲击的动态脉冲响应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对来自需求冲击的变量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7.
政府消费、城乡居民消费与通货膨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货膨胀除了受货币供给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消费需求的总量变化与结构调整也是其重要的诱因。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其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政府消费支出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具有很大的奢侈性和非生产性,会向上拉动通货膨胀,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由于其总支出水平偏低和消费结构低下,则不可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有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国内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刺激消费特别是占总消费比重较大的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国应转变一直以来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率,实现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超过20%,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周期中,投资增速连续10年保持在20%以上。但应看到,投资高速增长面临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制约,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等主要产业投资高速增长潜力下降,国民经济结构中投资与消费失衡状况比较严重,投资的宏观效率在下降,因此投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今后,应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淡化投资规模和速度,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逐步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懈动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货币扩张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市场价格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关系。我国改革以来,货币扩张政策对经济增长确实起了促进作用,但危险不小。从经济的长期稳定观点来看,把货币发行保持在15—17%的水平上,或许是明智之举。近年来,我国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深层原因在于需求拉动而造成的计划外价格上升,而政策因素在总需求的膨胀中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正面临着适度通货膨胀和适度经济增长的选择组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