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建立区域人才吸引力的评价指标,应用熵值法计算华东六省一市的人才吸引力综合指数,对福建省目前的人才吸引力水平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提出通过强化产业集群、促进人才柔性流动、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打造优越环境等模式来提升福建省人才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竞争力的动因中人力资源是最为核心的因素。但是纵观延边地区的情况,长期以来人力资源流失非常严重,未来趋势也不容乐观,且潜在人力资源的胜任力也存在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延边地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为解决当前问题,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区域人才胜任力标准,需要引进高胜任力人才和强化人才胜任力教育。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福建省民营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分析福建省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战略选择:(1)树立和谐共赢的价值理念;(2)提高管理实践水平;(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4)培育国际知名品牌;(5)加大人才建设力度等策略,以促进福建省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如何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成为"保民生"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主要从单一视角来探索智能化条件下企业就业吸纳力的影响机制,所得到的不一致的结论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无法为智能化条件下提高企业就业吸纳力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以47家北京市已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为样本,采用QCA方法,以组态思维探索智能化条件下提高企业就业吸纳力的驱动路径.研究发现:一是企业就业吸纳力具有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且其影响因素具有不对称性.二是抑制—创造协同型组态与人力资本推力抑制型或组织环境拉力创造型的单一型组态是产生高就业吸纳力的重要路径.三是抑制—创造协同型组态是产生高就业吸纳力的主要原因.四是与目前对人工智能"技能偏向性"的直觉相反,高技能水平对产生高就业吸纳力的作用较小,但其缺失对低就业吸纳力的影响较大.五是低就业吸纳力的驱动路径分为五条,且在一定条件下低教育程度与低研发投入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5.
综合素质高、海外联系广、创新创业能力强,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突出特点。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政府事务,对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政府事务管理存在严重的制度障碍。有效打通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流动通道以及区别对待政务官与事务官,是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从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放松“人才”与“从业人员”在统计口径层面上的约束关系,利用2001—2010年黑龙江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北京等其他6个区域的面板数据,可对区域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适配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可见,黑龙江省第一产业逆向偏离结构均衡状态为83%,第二产业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水平高出均衡状态为189%,协同适配度为“初级协同适配”水平。因此,黑龙江省应扩容吸纳来自于由第一产业所挤出的富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人员,并有针对性地补充到第二产业的基层技工类人才队伍,以优化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适配度。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对2014年福建省各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算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征,除厦门外,多数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模式、推动制度创新、完善城镇功能、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途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8.
当前,区域经济差异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协调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意义。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协调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优化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提高内陆地区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第三,提升内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第四,利用财政手段在漳州、南平、宁德、莆田、三明和龙岩地区吸引投资;第五,加快推进福州、泉州和厦门地区的跨越发展;第六,加强各行政地区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的分析,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等3个指标对2014年福建省九地市制造业20个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发现福建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现象显著,但存在优势产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且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以及区域之间产业同构化严重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同时,进一步选取2005-2011年福建省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因素对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同。基于此,提出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提升的相关建议:(1)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2)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聚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提高主导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效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城市商圈网的建立与运营对消费者、商家和宏观经济的有益影响,指出建立城市商圈网的必要性.商圈与O2O联姻,弱化商圈地段因素,实现城市各区域协调发展,解决网购售后服务难的问题,可以提升中西部城市招商引资能力,进而解决就业、吸纳人才、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闽台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福建海西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其所行的“校校企”闽台高职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的进展,分别对其社会背景、政策制度、合作动机等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立足于理顺项目三方主体间的关系,就推进“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福建省农村智力回流的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农村智力回流的相关政策建议:(1)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2)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3)营造良好的引智环境;(4)加快科技推广转化;(5)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发生变化,行政管理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在调查福建省6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完善福建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人才资源开发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针对新的竞争形式,从人才资源及其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福建省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投入偏低、人才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分析,提出促进企业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转变高校培养方式、加大投资力度以及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提高福建省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6.
胜任力素质和实践技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福建师大协和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以社会需求导向、职业发展动力、岗位胜任力要求、特色创新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理念,嵌入H RM 胜任力,设计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丰富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立体开放的教学学平台与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基于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基于H RM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与援闽粤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与援闽粤军(含东路讨贼军)的关系是其军事生涯的起点和重要环节,对其一生有很大影响。总的来看,他能站在孙中山一边,其军事才华得到锻炼与释放;但同时.他个人性格中的弱点也暴露无遗,主义不真,功名利禄思想过重,是这一时期蒋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及教学实践,提出了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并以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课程为例,从优化培养方案、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资力量、完善实践平台、注重学术引进、提高科研水平等7个方面,开展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职院校青年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提升职教管理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党建为着眼点,对福建省某高职院校青年行政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机关党建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进行思想引领,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助推专业成长,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帮扶解困等方面推动青年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别于为普通义务教育等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特殊教育专业,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百年学前师范教育的办学历史、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改革培养计划学校和当前学前特殊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特殊教育专业创办伊始,在就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这种创新得到了同类院校和评估专家的好评,也为其他省市培养学前特殊教育师资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