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意境是意与境即我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统一。但它又存在不同的倾向,有所谓“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王国维这样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  相似文献   

2.
在署名为“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①中,王国维对文学意境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现我者,意徐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这里王氏给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意”与“境”;2、怎样才会有意境;3、什么是“出于观我”与“出于观物”;4、什么是“意…  相似文献   

3.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释义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探讨 :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释义者的主体意识———“意” ,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作品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西方释义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某些理论难题 ,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解释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陆机的“意称物”、“文逮意”,超越了一般的“言意之辨”命题,形成了“物、意、文统一”的逻辑系统,作为反映论的文学观,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普适性。不过从现代文艺观及语言哲学观着眼,“物、意、文”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复杂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及文学类别,“物、意、文”之间的关联迥然不同。从遵循“物、意、文”统一,到崇奉精神创造和语言表达的自由空间,关涉到文学疆界的拓展与文学观念的扩版。无论从纵向历史演进还是从横向关联上看,任何文艺观念都有它的不完备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语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释义的具体途径进行地深入而辩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释义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作品愿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释义者之“意”与释义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的过程。“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西释义学理论无法解决的某些理论难题,其中所蕴涵的文学解释学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意逆志”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提出“以意送志”的说访原则,后人对其理解不一。本文认为:“意”应理解为作品之意,与“文、辞、志”同列于作品本身系统之中,而对待“意”的完整确切的把握则是正确道得诗“志”的唯一管钥。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在文学阐释的任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传统的“断章取义”的说持方法进行的矫正。  相似文献   

7.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观”认为文学形式是文学赖以存在的根本,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这一观点如应用于文学翻译则有特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对“重意轻形”的翻译传统进行重新审视,本着翻译的“差异性伦理”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形式与意旨,同时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的形式予以足够的关注,不轻易牺牲原文的形式,做到文学翻译的形神兼具、形神俱佳.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语言之于传统文学具有突出的“异在性”特征,即它有不同于传统文学语言之处,又有超越传统语言的一些显著特征。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特性的是三个相关联的特征,这三个特征形成了它之于传统文学的“异在性”:一,“片段引入效应”既有古典美学意和境、情和景的结合,又包含了漫画(视觉)文化的流行元素;二,语言界限的“内爆”就是指在语言和语言逻辑内部瞬间消除区别的过程,“内爆”之后,一切都相互交叠、一切都相互渗透,原本对立的概念不再对立;三,语言的“去理性化”,这是传播媒介对文学内容的一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汉赋的“歌颂”,当代有这样两种意见: 汉赋否定论者说,汉赋“以歌颂为主”,“一味郊庙颂歌赞君美”,“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因此,它是“颂圣之作”,是“为皇权服务的工具”,是“供剥削阶级娱乐”、“填补统治者精神空虚”的“御用文学”、“官方文学”、“贵族文学”、“宫庭文学”,是“反现实主义的,无进步意义可言的”东西,应该把它从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作为“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李奎报对中国唐代诗歌创作的文学成就论邹志远一、序论李奎报是朝鲜12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被当时文坛称为“唐李白”,名振海外,独步三韩。他不仅是高丽文坛的杰出诗人,同时又是高丽时代最著名的诗论家,其诗论主张中的“诗以意为主”,“意以气为主”,“诗贵新意”,...  相似文献   

11.
姚鼐文集中,"君子"是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研究和思考姚鼐为什么要特别看重君子,姚鼐笔下所描写的君子形象,姚鼐以君子的人格标准对那个社会所作的揭露和批判,从姚鼐对君子人格的描写和阐述来看它有哪些积极意义,姚鼐对君子人格的坚守和追求所给我们的现实启示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既有益于促进对姚鼐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又有助于强烈呼唤君子人格的复苏,充分重视利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这一资源优势,强化君子人格的教育和重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姚鼐的思想经过由青壮年独尊程朱儒学到老年笃信佛学的变化。其浅层原因,是王文治等人的影响;深层内因,则是由于他被迫辞官后,抚慰其淡泊心态的需要。实则他对儒、佛、道家思想皆有吸纳,都不过是借以为精神寄托和充当文学创作的“门面语”。这给其文学创作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姚鼐不只有受“封建正统观念”牢笼的一面 ,更有和当权的封建统治者相矛盾的一面。其对待人民的态度是竭力鼓吹爱民、济民。他所宣扬的民本思想 ,既有对传统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继承 ,也不乏民主、平等的新的思想因素。认清这一点 ,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继续发扬传统的人文精神 ,都有其不容忽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鼐诗学于乾嘉时期自成一家,其《今体诗钞》后世流传较广,明显体现出作者的诗歌批评特点。姚鼐评选诗歌重才力、尚奇警,以文法解诗、注重考据,并采用了圈点的批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姚鼐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家,但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也很有成就,自成一家,对清代中、后期桐城诗派的形成和宋诗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当时诗坛的主流诗风,从姚氏有关诗歌本质的论述当中,拈出神、理、声、色四个诗歌命题,阐明其诗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确凿的事实说明 ,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只有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宣扬守节、尽孝等封建的妇女观的一面 ,还有受戴震等人的进步思潮的影响 ,反映出某些新思想、新观念的一面。如他从不歌颂烈女 ,在对节妇的褒扬之中又揭示她们的艰难与痛苦 ,歌颂母亲在治家教子中的杰出作用 ,宣扬“唯贤者为尊 ,其于男女一也 ,”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 ,等等。因此笔者认为 ,在批判其封建性糟粕的同时 ,不应忽视其民主性精华。  相似文献   

17.
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库馆的开启(1773)为姚鼐与汉学派之间冲突的爆发提供了契机。如何对待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宋学,是姚鼐与戴震等汉学家分歧的焦点所在。汉学诸家尊汉抑宋、弃宋,甚至反宋、意欲代宋,姚鼐则始终将宋学凌驾于汉学之上。在四库馆内,汉学派占绝对优势,并深得庙堂之助;傲岸的姚鼐不顾力小而孤,奋起抗争。由于那时学、政两界边线不明,姚鼐逆流而动,不仪被挤向学坛边缘,在仕途上也再无发展余地。因此,他最终被迫选择了退居林下之路。姚鼐裹进汉宋之争及其告退,是其学术生涯中最为重大的事件,对此后清代的古文史和学术史影响至巨.  相似文献   

18.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明清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论独具特色,传承更有创新,是他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自身的写照。在审美标准上,提出“古文四象”说,即文章的识度、气势、情韵、趣味,进一步发展姚鼐“阳刚阴柔”之理论;在论文风格上,推尊“魁伟”“峥嵘”,发挥姚鼐“神理气味”说;在文章意境上,崇尚“雄奇之文”;在社会功用上,曾国藩要求诗文陶冶情操,以构架文人“意适神怡”、疗治心灵创伤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王文治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王文治生平行年大致清楚,但关于其举进士年,诸书所载迥异,而其中一种权威性的说法出自著名学者姚鼐,影响很大,其实却是错的。本文兹对此略作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