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文利用文献综述方法研究了港口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综述选择了港口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的视角、港口基础设施发展与广大腹地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港口基础设施发展与临港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港口基础设施与腹地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研究四个角度.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进一步诠释了港口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港口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是港口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论文最后还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2.
港口经济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营市经济发展迅速、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经济腹地广阔、物流资源丰富,但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东营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中央政策为港口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水上运输和港口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外部环境也给东营港口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因此,东营市应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升港口经济的服务保障水平;抓重大工业项目的招商,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实施港城一体化战略;构建交通网络体系来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空间。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14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线性回归模型对湛江市港口物流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港口物流两大指标与湛江市 GDP 及三大产业的平均关联度均超过0.7,回归分析亦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发展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有重要作用。优化湛江市产业结构,可以从做好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钢铁和石化产业集聚;完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积极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拓宽内陆经济腹地;大力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推动区港联动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皖北地区因交通条件限制,发展面临很大制约,振兴皖北,加快皖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运用该区域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动态面板模型,研究表明,皖北区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地区客运量和货运量需求的快速增长,但客运量和货运量的增长却未必会导致皖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且具有滞后平稳效应.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为皖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5.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Markov残差灰色模型对京津冀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综合研究表明,京津冀物流能力在2007年至2016年总体较为平稳,河北省近两年物流能力有所下降,北京市近五年物流能力有所起伏,天津市物流能力逐年提升,势头强劲。在未来五年,旅客周转量、客运量将成为制约河北省物流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货运量、客运量将成为制约北京市物流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邮电业务总量和货物周转量将成为制约天津市物流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渝怀铁路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和典型的扶贫铁路,研究表明渝怀铁路的建设大大降低了途径区县的交通成本,极大促进了沿线铁路客货运的全面增长,且表现出客运发展势头强于货运的特点:铁路建成后客运量总计年均增长25.2%,客运量周转总计年均增加30%;货运量总计年均增加3.2%;货运周转量总计年均增加24.4%。另外,铁路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河北省货运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灰色GM(1,n)预测模型。在国家统计局指标分类基础上,将河北省货运量影响因素分为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对外经济贸易、能源、运输和邮电、社会消费六类18个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8项指标与河北省货运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灰色关联系数与排序,筛选灰色GM(1,n)预测变量,减少预测模型输入工作量,计算模型参数。通过对河北省1993—2012年货运量实例分析表明,该预测方法具有运算快、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收费公路收费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从中国现有收费公路收费理论入手,通过对高速公路进行价值流的分析,指出中国现有高速公路收费最大化的立场抑制了运输需求,进而提出收费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应当以经营者和使用者两大主体为主,考虑收费对区域经济总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交通机动化和汽车私人化迅猛发展,主要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着交通拥挤的困扰.以往缓解交通拥挤问题主要依靠供给政策和行政措施,然而实践证明运用供给政策调节往往陷入“交通拥挤—扩建道路—私人交通增多—公交需求减少—交通更加拥挤“的恶性循环.在给出了Downs-Thomson及Braess两种通勤悖论的基础上,分别证明在某些条件下提高道路交通容量是无效甚至起反作用;分析了交通拥挤收费的经济学原理,证明拥挤收费可以有效解决通勤悖论;介绍了拥挤收费的国际经验;探讨了中国实施拥挤收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强调中国应该结合供需政策,运用收费机制纠正市场失灵,引导人们科学出行,从而缓解道路拥挤,发展绿色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以福建为核心的海峡两岸物流通道,对于促进两岸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物流通道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以福建为核心的海峡两岸物流通道建设的目标定位,包括“对外”的海上物流通道建设和“对内”的路网及空网建设两层含义,并据此提出了实现闽台港口对接、拓展港口经济腹地、打造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开通两岸陆路运输通道以及争取政策扶持等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献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城市道路拥堵收费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总结了伦敦和新加坡道路拥堵收费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实施道路拥堵收费的若干建议。分析认为:拥堵是全世界许多大城市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视;实施拥堵收费政策,有利于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福利;在实施之前,应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确保收费收入的公正使用、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等,从而确保拥堵收费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依据重庆市2008年交通年度发展报告,由大量交通基础设施施工乃至道路设施维护等引发的“建设型拥堵”已成为道路拥堵的主要类型,此问题折射出现行市政道路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剖析市政道路管理体制现状,并对城市道路维护管理的权限分级原则进行研究,提出了市政道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道路经济属性探讨交通拥挤收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道路属于拥挤性公共产品,文章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外部性因素,指出,采用交通拥挤收费法,可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而产生的负外部效应通过收费的形式内部化,限制机动车使用者在高峰时段出行,实现城市交通资源最优利用。它可以在城市发展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堵塞造成了道路利用效率低下,并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各种各样的高速公路控制方法应用于缓解交通堵塞。本文提出强化学习型匝道控制模型,该模型以交通流模拟为预测工具,以人工智能的强化学习为最优化选择模型,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有记忆功能和性能反馈功能,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应用JAVA针对不同的交通状态进行模拟再现,模拟结果表明匝道控制模型对于减少交通堵塞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的拥堵已成城市的顽疾,在城市道路拥堵治理时,还应在加大交通法宣传力度、明确法规规定的路权、加强司机路德意识教育等方面想办法,提高驾驶者的素质。在“软件”方面下些功夫,相信“软件”在城市道路治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笔者观察到的交通悖论,提出一些治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路段交通流量、交通密度及交通空间平均速度的关系,通过选择合理的参量——路段交通载量,解决了由于拥挤路段流量与费用的非单调关系产生的拥挤收费为负的问题,给出了基于交通载量及交通密度比的拥挤收费定价公式,通过建立路段社会总收益函数,分析交通路网供需特性,给出了拥挤收费起点的一个解释。  相似文献   

17.
香港的交通拥挤非常严重,而且好像并不能通过增加道路容量来解决,考虑到大多数拥挤地区空间的限制和增加道路容量所导致的潜在需求,交通规划人员和经济专家们为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交通供方面转移交通需求上。道路定价方法可构成交通需求管理战略的一部分,为交通拥挤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公平、灵活的解决方案。香港特共政府已指定了一个咨询机构,来调查电子道路定价系统的需求,以及执行后的社会反应,为了  相似文献   

18.
民生视角下的北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根本原因是在城市规划和交通政策上对民生的忽视。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普遍化的交通福利理念与社会补偿机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如公共交通路权优先、经济杠杆限制小汽车使用、发展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友好驾驶、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等。  相似文献   

19.
依据新古典经济学对城市交通拥堵的论述,通过对比国内外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私人汽车的消费中具有明显的凡勃伦效应,该效应能给私家车消费者带来额外正效用,导致交通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不一致,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剧了交通拥堵,此时征收以庇古税为基础的交通拥堵费将不能解决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