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江西省各类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资源禀赋突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稳步推进实施,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然而,当前江西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和区域合作水平亟待提升等瓶颈因素,因此,基于对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进行整合与提升,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载体,紧扣"红色摇篮、生态家园、人文胜境"的旅游主题形象,科学做好旅游规划设计,精心打造江西特色旅游品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将是江西省加速推进旅游发展战略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时期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中提到,要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环鄱阳湖生态区精品线路,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赣鄱文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必须顺应潮流,结合鄱阳湖自然资源特色和文化内在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特色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化.以鄱阳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为基础,分析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生态旅游广受关注。文章界定生态旅游产业网络的内涵及层次结构;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剖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网络的层次结构,分为生态旅游产业点、生态旅游产业片、生态旅游产业线、生态旅游产业面四个层面;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网络的整合内容进行分析,提出点_线_面、点_片_面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4.
沈阳经济区成立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开发零散与不足造成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区域特色不明显,市场无序化等问题,影响区域旅游业的整体提升。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产品、市场、企业的整合,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强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从而加速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促进沈阳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5.
旅游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又是旅游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享赋的基础上,对江西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特色和价值作了评价与分析,得出江西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提出了在泛珠背景下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规划区域旅游线路;引进新的开发主体实行多样化开发;做好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体育旅游资源是发展现代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基本条件,只有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才能使得体育旅游业健康的发展。河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构成较为全面、分布点广,适合推行区域启动、特色开发以及持续发展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经济是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新模式,是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资源和低碳经济发展现实,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经验,制定一个专门的低碳经济法规,并用其来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地方立法宏观理念和微观制度上进行构想,以期为地方立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分析区域农业产业优势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区位法(LQ)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及内部各行业(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种植业、牧业、渔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除南昌、九江、鹰潭3个市区外,大部分县(市、区)的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背景区域,通过区位商比较阐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县(市、区)农业优势所在。根据农业区位商的结果,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农业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优势产业布局,即:种植业优势布局(包括优质粮食、油料、棉花素菜等生产基地)、林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果业和茶叶种植基地)、牧业优势产业布局(包括生猪养殖、肉牛和水禽养殖基地)和渔业优势产业,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出效率逐年提高,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产业化水平不高、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科技支撑不够等问题。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如区位优势日显突出,省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规划》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发展方向明确。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农地流转,二是努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三是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四是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是对江西省、中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生态意义的区域,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而且是"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发展生态农业意识;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运作体系;保护生态,改善发展生态经济外部环境;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即黄山、九华山及太平湖风景区体育旅游业环保现状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该地区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推动下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提出政府职能部门须承担起风景区的环保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长期合理规划体育旅游产业、严格审批制度,大力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科学管理体育旅游产业,合理开发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体育市场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体育市场已具雏型,但市场体系不完善.研究认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遵循市场的一般规律和体育市场自身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各种制约因素的关系,体育市场才能走向繁荣.经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建立一个城市群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运作机制,同样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体育旅游基本价值链上下游不清晰、主次不明显、任务分工不明确。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从管理、经营、营销和服务四个环节对体育旅游现有的价值链进行整合开发,合作信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资本运作机制、高端优化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有利于体育旅游的价值链升级优化。在一体化合作系统框架和一体化路径选择的基础上,近(远)期管理机制、资源与产业两大类开发模式、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等多种融合范式是对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了体育旅游融入延安红色旅游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体育旅游融入延安红色旅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对体育旅游融入延安红色旅游提出了思路与对策,以期为延安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它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羌族村寨体育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具备融合基础和条件,融合过程要经历资源融合、产品融合和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制约因素来自于融合主体、客体和政府部门三个方面。融合模式包括旅游节庆、旅游演出和体育赛事。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理县桃坪羌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桃坪羌寨的农文体旅融合的基础、机理和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建议:重视非遗传承,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治理机制,深化土地改革;深挖非遗文化,打造品牌节事;设立合作组织,实现合营互助。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区具有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如何进一步利用湖区独特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克服湖区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具有湖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道路,对促进环洞庭湖经济圈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SWOT分析法,对西安市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分析西安市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特点,综合评价研究西安市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发展机遇以及挑战,研究西安市体育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战略,为全面整合开发西安市体育旅游资源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推进产业间融合,共享资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培养体育旅游人才;加强市场营销,建立新形象。  相似文献   

18.
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无论是对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还是对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舟山市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证法分析了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认为主题公园是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立海洋民俗主题公园的思路,并从经济、社会、就业、旅游和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等方面分析了海洋民俗体育文化融入旅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