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业保险需政府财力的强力支持,这已为多年的农业保险实践所证实。但是,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政府财力有限,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究竟如何补,才能最大限度放大补贴资金效应?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对财政补贴资金进行测算,探寻财政补贴对农民、保险公司及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设计了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方案,并对其运作思路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财政补贴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当前文献中对这一做法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基于农业保险属性的识别。农业保险具有商品性和非商品性双重属性的认识,可以很好地说明农业保险补贴的原理和机制,但并不能解释其原因。国内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采用的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观点,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事实上很多国家采用财政补贴、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并非缘于这一认识。笔者提出,寻找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合理性解释不应拘泥于农业保险本身,而应上升到国家农业保护性政策的层面来思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协同学理论构建SAR模型,量化并分析了2004-2014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主体利益的协同度。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主体利益协同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各主体利益协同度仍然较低,政策性农业保险系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政府财政补贴对提高主体利益协同度有着重要作用,包含农业保险深度和宽度指标的农业保险公司利益协同度是主体利益协同度的“短板”。由此建议政府坚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率;保险公司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农业保险投保率;提高农户投保热情,积极反馈市场结果。  相似文献   

4.
鞍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支农、惠农为目的,在运营中表现出非营利性、财政补贴支持、通过强制和捆绑方式扩大参保比例的特点。辽宁省鞍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农民认识不高、险种较少、保险公司收益低、农业生产风险大等原因而出现农民参保率较低、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有限、财政补贴压力大等问题,使政策性农业保险难以全面展开。提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参保率;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保险公司盈利水平;强化政府作用,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财政大力支持“三农”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配套性措施,这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定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物品,在财政补贴下用logit研究盐城市农户参保的需求要素,为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提供参考。使用协整方法检验,并进一步对结果进行误差修正,得出保险公司农业保费的收入与赔付的关系,阐释财政补贴对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政策梳理基础上,基于典型案例和 2012—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农业“保险 +信贷”政策影响农业信贷发展的成效进行典型省份“点”的剖析和全国“面”的门槛检验。研究发现:在典型案例分析层面,农业“保险 +信贷”形成了以“政策性农业保险 +农林牧渔贷款 +财政补贴”为样板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农户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前提,以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农业贷款贴息为保障;在全国面板数据检验中,农业“保险 +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受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影响,即农业“保险 +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的影响存在适度最优水平;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平滑农户收入波动效应是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存在的重要原因。建议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提升农业保险合同完备性,进行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和国际经验借鉴,以期实现农业“保险 +信贷”支持农业信贷发展的最优成效。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回眸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眸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所经历的六个阶段及在探索改革中创建的四种农业保险模式,阐述了在试点总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五种供选农业保险模式。继而,在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保险水平低、经营主体缺位和政府支持力度小等四大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建立多元化农业保险组织、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加大宣传、提高意识、建立经营风险分散体系、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等七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各省份农业保险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根据2008—2017年的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测度了各省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差异变化,发现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形成机制,分析了影响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相关因素,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政补贴因素对东部和中西部省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另外,财险市场发展水平、农业相对地位对中西部省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分别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了建立反映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优化中央和省级财政责任划分机制、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财政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强农惠农,近年来我国开展了由政府引导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但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河南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存在缺位或越位问题,影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未能满足农业大省对保险的需求。因此,要准确定位河南地方政府的角色,下放农业保险经营权力,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种类和范围,扶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政府主导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有效地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运行两个层面,揭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需突破的障碍性因素。无论采取何种产业组织方式,农户整体盈利水平都偏低,兼业经营的普遍化使得农业边缘化、附属化,进而导致农户缺乏投保积极性;财政补贴不足且到位率不高,无法解决开办农险业务的高交易成本问题,甚至使得保险公司开办业务积极性受挫;业务考核商业化与业务性质政策性相冲突,从业人员的自身利益成为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变量。另外,协办机构、赔付标准、行政推动等方面,也给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一定阻力。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结论是,今后的工作方向主要从政府和农户两大利益主体的行为动机和选择倾向上入手,走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金融市场进入受限视角,分析农民获得农业保险补贴时的最优行为选择,并通过数理推导,证明了农业保险会对农民的生产决策产生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风险偏好。研究发现:由于受有限理性、市场摩擦和市场失灵等因素影响,农民和保险公司会进入金融市场中跨度不同的封闭子集。因此,农民和保险公司会在各自的市场子集内对替代农业保险的其他风险规避方案进行评估。由于农民和保险公司仅在各自的金融市场跨度内对金融产品的正交投影进行定价,因此农户的支付意愿要低于保险公司的接受意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有助于拉近农民和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估值的认知差距。因此,农业保险补贴仅通过改变农作物的自然收益率和农民对待边际风险的态度来影响他们的生产选择,这种影响应归因于农业保险补贴带来的更多收益机会,而不是农民风险偏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对于贫困地区脱贫有重要促进作用。美国农业保险的法律规范、财政补贴、巨灾机制等促进了其保障水平的提高。中国农业保险在财政支持、补贴品种和农业巨灾分摊机制等方面同美国仍有较大差距。“4E”评价法是评价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在国内外的政府绩效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4E”评价法,构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和反贫困绩效指标体系,从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四个方面对中美农业保险的扶贫效益进行比较。借鉴美国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从中国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巨灾保障机制、政策精准度和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有助于提高中国农业保险保障和反贫困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对新农保财政政策留给地方财政较大的灵活性,根据现行辽宁新农保财政政策进行地方财政补贴金额测算和地方财政补贴负担测算与分析,提出辽宁新农保财政政策应该加大省级财政的补助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根据所辖市县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不同的基础养老金分担比例和省级财政积极参与缴费环节的补助等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改善农户信贷配给、提高农户信贷获得性是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首先阐述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这种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经验,其次构建了抵押品替代与个体声誉信号传递博弈分析框架,采用江苏、湖北两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业信贷+人身意外险+政策性再保险+财政保费补贴冶的信贷与保险互联模式,结果表明:其能够有效改善农户风险配给,提高农户获得信贷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支持和稳定本国农业生产的三大政策性措施(农业保险、农产品扶持价格政策和农业信贷补贴)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状况是衡量一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不断萎缩,日渐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一个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的农业保险制度是我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缺少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是导致我国林业保险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借鉴起步较早并相对成熟的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实践,通过分析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紧密结合林业的特点,从补贴的标的、险种、金额、方式和标准几个方面,提出了财政补贴林业保险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7.
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免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是中国农业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其实施效果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代表农业补贴政策主要目标,农业补贴政策作为虚拟变量,通过灰色关联度定量评价了2004—2008年间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在所有因素中,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关联度处于最弱地位,说明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提出了调整农业补贴称谓与标准,注重农业保险补贴及调整农业补贴结构等农业补贴政策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办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贵州省农业保险至今未能突破瓶颈。从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对当前农业政策解读的视角下,分析当前贵州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现贵州省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再保险具有保费补贴无法取代的内在优势,是农业保险真正的“强心剂”,当前我国农业再保险的财政地位薄弱是导致政府对农业保险不能实现有效供给的关键原因。因此,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的主力是政府,无论从财政立法还是财政实践的角度均应有所作为,如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和调整相关的税收立法,给予农业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更多的税收优惠,以及考虑国家出资设立专门的农业再保险公司或政府设立农业再保险基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