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时期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启动,公平、正义日益深入人心,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提升中国国力和地位的客观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共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有部分研究成果触及中共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诸如:党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紧密结合,一切以民生为重,将民生建设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课题,执政实践不断深化;民生问题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党在化解民生难题的实践中执政理念得到丰富完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民生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更加稳妥而熟练地解决各类民生问题的宝贵政治资源.认真梳理、归纳和评析相关研究成果,把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互动关系作为一个新兴论域进行整合研究,对于推进该领域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后毛泽东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伟大开拓者。建国前后他号召全党要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拒腐防变的警钟;努力抓好执政要务,致力于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力图以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党群关系,克服官僚主义,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从严治党,竭力遏止各种腐化行为,大力优化党的执政形象。不仅如此,毛泽东还高度重视共产党员执政素质的提高,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掌握执政兴国的本领;并从执政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妥善处理外部事务的原则和构想,着力改善党的执政环境。这些有益探索,对新时期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民生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核心的执政理念,因为这一理念清楚的表明了我党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民生为本深刻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理念,忧患意识和执政安全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正>从民生视角审视党的执政资源开发,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拓展。赵中源教授是国内长期着力于执政资源研究,且取得系列成果的专家之一,《民生与执政资源开发研究》一书,是其近年来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集成,既是一部从民生视角审视执政资源的力作,也是一部从政治学视角探究民生问题的新作。民生决定民心。这就决定了"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依法执政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党对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适应我党党情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依法执政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内容,规范党依法执政的行为,严格执法,带头守法,加强监督,实现党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使党的执政战略更具时代性;使党的执政理念更具民本性;使党的执政方式更具求实性,因而必然成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民本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的核心要义是人民性,为巩固党的执政提供根基;革命性,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纯洁性,提高了党拒腐防变能力。同时,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论述有着本身的生成逻辑,包含党领导和执政相关阐述的理论逻辑、不同时期建设蕴涵的历史逻辑、实践需要与自身建设提升的现实逻辑。习近平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论述构建的实践路径,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新内涵,也为党长期执政提供了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执政方式,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在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依法执政是关键,是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障。依法执政要求党领导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障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利,树立党的权威。但是,也要看到依法执政的局限性,防止出现滥用法律和以情代法的误区。坚持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凭籍自身信用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十六大以来,党在施政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在执政行为上关注"民生";在绩效上彰显公平正义,施政方略渗透着人文关怀因素,政府公信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由于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党风廉政与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公信力也受到了冲击。在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中,"改革"成为新的常态,防腐败斗争与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政府公信力的重振业已开启。  相似文献   

12.
民生幸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始终予以关注并深深内化于社会改造实践之中的大事,当前更是事关科学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民生幸福问题最终落实于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之上,在此执政党与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要解决好我国当前的民生幸福问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促进就业,保民生之本;调节分配,化民生之困;加强社保,壮民生之依;办好教育,固民生之基;维持稳定,坚民生之盾。  相似文献   

13.
民生决定民心。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兴亡。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政权,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得失都证实了这个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改善民生,它是关乎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对具体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执政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人心向背,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已成为党和政府执政的价值取向及施政的最高准则,民生政治已然成为新的政治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政治责任,政府要以包容性发展的新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执行以民生价值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为民生政治的运行提供制度保证,推进以公民权利的实现促进民生权实现的社会管理创新,并把民生指教纳入政府绩效考棱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民生与政府执政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被赋予很多新的内涵.民生问题的成功解决与政府执政理念存在着密切关系.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政府执政理念从传统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转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民生现实,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政府执政理念创新的关键在于以民生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责任政府,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7.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坚定信念的有力体现。该文从历史的视野提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历史对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并用大量的史实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党和国家永恒的奋斗目标,作为执政之基,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18.
干部职务消费是老百姓十分敏感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控制它是考验执政党的一大难题。推行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是反腐倡廉的有效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下决心支持和推广这项改革。高校因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应率先积极推行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期的灾荒与人口流迁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任何忽视这一点的相关研究都不足以完整把握古代人口流迁的状况。唐代的自然灾害具有频次高、灾种多、波及广的特点,并且常常引发民生危机。由于封建统治阶层的盘剥和压榨,小农家庭承灾能力十分脆弱,政府的救助也只是杯水车薪,加之吏治腐败造成的“人祸”进一步放大了灾害的破坏性,灾民往往走上破产流亡的道路。唐中叶以后,战乱割据、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严重削弱了民众的防灾抗灾能力,越是唐后期灾荒越是严重,人口流迁的规模也愈演愈烈。灾荒对唐代的人口流迁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并且在其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诉求,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头等大事.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它还是一个伦理问题.民生问题蕴涵着复杂的社会伦理关系,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态度和政策体现了执政党的执政道德理念和政府行政道德原则,对民生问题的伦理审视和道德评判,能够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更为清晰的目标与动力、方向与思路,能够成为实现民生和谐幸福的最大助推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文化体系对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和伦理学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