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庄哲学把对自然现象、人类生存状况及生产经验的观察、研究,作为切入点,建立起了道家的自然观,展示了老庄在自然科学方面最初的理论自觉。老庄坚持"道"生万物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的理论;庄子提出了生物起源、循环演变的猜想、万物一体的生态论;老庄尤其确认了人的自然本质及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并由此衍生出了老庄的养生论,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老庄哲学独有的理论品质以及它在理论上的前瞻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老庄认为自然万物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而自然界的山水恰恰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然无为"的特征。这种自然意识造就了中国艺术家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在道学精神的启示下,人们一而认识自然之美;二而追寻自然之美;三而以诗画摹写自然之美。这是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山水审美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采取"机体主义"的方法理解"自然",因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富于和谐精神。儒家、道家、墨家、佛家都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整体圆融、广大和谐"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和谐精神根源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方东美的见解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从“道”这一本原出发,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人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利用自然万物。但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把人放在被动的地位,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改变。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 ,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治水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类顺水之性的因任自然观,产生了自然水利思想;近代工业社会征服自然的观点,产生了工程水利思想;现代生态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资源水利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地阐述了道家道统万物的自然观、物无贵贱的价值观、持续循环的发展观、不妄作的实践观.提出了道家哲学所蕴涵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以此为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提供传统文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实践意义基础之上生态自然观。它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于自然观的片面理解 ,自然不再是与人对立和分离的存在 ,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马克思着重从人类社会的某一特定形态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条件 ;而恩格斯则从自然的历史考察自然 ,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 ,进而描述物质自然界从无机界向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然而无论如何 ,以上区别都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性一致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道教风水生态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恶化引起对生态环境理念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西方技术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后果转而向东方寻求智慧。道教因追求成仙得道、长生不死,重视生命炼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受到关注。道教风水是对道教生态理念的集中体现。道教风水以修炼成仙和传道布教为目的,以环抱有情为其生态伦理观,重视手足完全的身体观和逢凶化吉的转化观,这些漫溢着生态环境理念的思想,有可能对当今生态环境观念的探索提供新线索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道教养生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观念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特点,人体本身,人和社会,人、社会和自然都被作为整体来思考。这三个整体从生态学角度是三个生态个体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生命质量是由生态质量决定的。如何在提高个体生态质量的同时,提高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质量,以及如何使三个生态圈维持和谐与统一,是道教养生的重点、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我们时代的学者都有责任关注环境哲学问题。环境哲学的目的并非是要描述环境变化,而是要探讨伴随环境危机而产生的哲学问题,它们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各类问题。环境哲学必定需要研究环境伦理问题。当前最紧迫的是要解决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认为个体可以扮演多样化的社会角色,面对不同的角色和境遇,他或她有能力做出恰当的选择,相信全社会的成员终将能够自觉遵守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4.
儒道两家对于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差异。相对于儒家死亡本质观的道德色彩,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则更具自然性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道家的死亡本质观包含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物化这样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15.
道家哲学对现代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哲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心理结构、社会理想、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道家哲学以自然的终极关切、智慧生活、本真的生命和道德的社会,为现代人提供了带有超越意境又合乎道的规律性,带有理想境界又达于人类终极需要的指导,为现代人过上更有意义和尊严的生活树立了"方向标"。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道家和玄学基本的思想概念,魏晋以来在玄学的影响下,自然被用于文学艺术批评中,成为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但是由于道家和玄学的自然观存在歧义,因此,以之为思想基础的文学范畴之自然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一点在《文心雕龙》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从《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来看,自然具有自然之道的文学本源论与自然雕饰的艺术论两种基本内涵,对这两种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是刘勰文学理论建构的一个基本课题。以自然之道的文学本源论为基础,而使雕缛成体的文学艺术具有自然之本质,是《文心雕龙》建构自然文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刘勰以体用结合的思想方法实现了文学的自然与雕饰之间的整合,深化了传统的自然文学论的内蕴。  相似文献   

17.
道学文化肇始于先民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宗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柢。当代人类在反省自身发展模式和未来命运走向、积极探索解决现代化内在矛盾、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国际新秩序等方面,道学文化日益显示出其回归自然、保护生态、消弭战祸、促进和谐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普世的文化特征。世界大国中唯独中国内地没有全国性的老子道学文化学会,使中国内地各类学术活动和学术品质受到很大的制约。2008年3月28日,"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该研究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将努力成为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坚实平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繁荣发展中华老子道学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对环境哲学实质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当代环境哲学的基础、出发点、评价标准和最终目的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其实质就是尊重自然,即不仅要对人类自然承担生态义务,而且也要对非人类自然尽责任。文章考察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环境哲学家,透过不同的“观察窗口”,扩展传统的人类价值观和权利观念,并对人类尊重自然提供了异中之同的确证。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经典文本《老子》,理论上提出"道法自然"的本根论命题,实践上沿循"辅万物之自然"的方法论路径,蕴涵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其具体运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归根"—"复命"—"知常"的生态伦理意识链,"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观以及"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当下,挖掘、梳理、诠释《老子》殊于儒释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儒、道"天人合一"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态度之异同:基于天地生人、万物一体这一共同的根本观念,在人合自然的实践路径上,道家以自然为基点,讲求遵道而行、顺应自然;儒家则主张发挥人的作用力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儒、道还从伦理规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要求,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