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带来的一个哲学上的重要变化,就是原本仅限于人类内部的道德关怀开始突破人类的界限,扩大到非人类的生命世界和无机的自然世界之中,并因为在哲学上诉诸自然的内在价值而被主流哲学视为一种激进的环境伦理主张。事实上,从道德的自主性角度看,道德扩展的合理性并不必然取决于自然的内在价值诉求,而在于这种扩展能否满足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需要,而且,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当道德上的某种扩展被我们视为必需并且能够在社会共同体中达成基本的共识时,这种扩展便有了它得以践行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价值不仅是一个功能范畴,更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评价应坚持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相统一。因此,自然环境具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两方面的价值,它可分为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4种类型,其中道德价值不能忽略,我们应倡导“尊重自然”的伦理取向,在关怀自然,保护自然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宽容伦理观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涉嫌犯罪行为有条件的适用宽缓化程序对其不予追究或予以从宽从缓处理所遵循和体现的宽恕理念。宽容伦理有别于公正伦理,它在刑事诉讼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独立价值。在刑事诉讼法中倡导宽容伦理是基于价值相对主义法哲学和价值多元化环境的必然要求, 是刑事诉讼谦抑理念的内在要求, 是“和谐”理念得以落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评价自然环境的价值必须坚持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辩证统一,自然环境不仅具有外在的经济、科学、生态、审美等价值,更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因此,应倡导“尊重自然”的伦理取向,挖掘生态伦理的智慧,对自然环境予以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5.
自然中心主义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公理。道家采取的是类环境哲学的立场和方法 ,本质上是一种古老的环境哲学。道家这种古代环境哲学创始于老子 ,成熟于庄子。道家的学术观渊源于亲天道自然方向的上古文化传统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先验自然理念 ;通过“两行”的逻辑哲学进路和“道观”标准 ,他建立了一个“自然价值判断系统”,证明了自然中心主义哲学的合理性 ;通过对自然价值的多元性、多重性、潜在性等属性的考察 ,他揭橥了自然内在价值原理 ;通过“玄同”、“齐物”、直观体证等方法 ,他显扬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万物平等主义、万物一体等环境伦理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近代启蒙伦理以公正为内容与目的为现代政治建构提供了价值合理性论证,并为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权利政治形态奠定了基础。女性主义对权利政治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提出质疑,以公正政治伦理采用“普遍他人”式的理性自我范畴作为批判焦点,指出了这种理论建构的问题是忽视了共同体所具有的关怀性质,漠视人类生活中人的脆弱性与依赖性的人性基础,以致于权利政治建构中的公正政治伦理不能体现出关怀价值的政治意义,更不能揭示现实政治实践中性别权力的运作。  相似文献   

7.
自然内在价值是自然中心论确立人对自然应当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理论内核。以无人参照为主要特征,对自然内在价值理论上的合理性质疑经常导向为实践上的有效性怀疑,即无人参照的自然内在价值如何推导出有人的道德义务?由于自然内在价值论拒斥保护自然的唯人目的论,对自然内在价值的有效性回答实则是在康德道义论范畴下做出伦理信念的规范性处理,以便将自然内在价值与人伦内在必然关联起来。在此目标下,自然内在价值的“无人参照”不等同于去人化的无人在场,而是去人类中心的以人为基础的伦理在场。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权益冲突问题上,对自然承负直接道德义务的伦理要求指向的是自然福祉的优先考量,这在突出种际正义的同时却在道德形式与道德内容上存有回避现实人际正义的弊端,从而限制了自然内在价值作为一种伦理信念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8.
人性与方法     
现象学力图呈现为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胡塞尔的这一哲学理想基于哲学与生活的内在关联,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提供意义与方向,它虔敬地指向永不失落的价值。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返归以及哲学作为严格科学是同一工作的两个面向,二者奠基于人类别具一格的伦理生活之本质结构中。胡塞尔将后者刻画为通往理想人性的方法或道路,它昭示出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并展现为在自我关怀中以此极限为锚的奋进人生。因此,“作为方法的生活”一方面意味着有限的方法践行者与终点之间始终保持距离;另一方面,胡塞尔意在表明,“方法”是人所独有的现象,人的伦理生活是绝对价值与无限完满显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9.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药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受试者在接受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他们的权益保护问题是新药研发过程必须正视的伦理问题。文章将关怀伦理作为解决此问题的思路.从女性的“普遍性体验”切入,将“关系自我”作为受试者权益保护的本体论基础,探讨受试者权益保护的伦理依据,由此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关注他人”是受试者权益保护的内在要求,“情感移情”是受试者权益保护的实践诉求。这一理路对于更广泛意义上人的权益保护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其现实根源,更在于其理论根源,即传统伦理学.传统伦理学是建立在传统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其伦理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人性价值.因此,传统伦理学是仅适用于人类内部的伦理学.在传统伦理学那里物不再是具有存在论根基的自在之物,自然也不再是具有自在的存在论本性的自在自然,而是成为为主体产生又为主体所用的人化自然.因此传统伦理学堵塞了人类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面对这种情况,西方自然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其建立的伦理依据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不依赖人的评价而改变的,是内在的存在于事物的本质当中的.自然界的权利是指自然界中的自然物一旦存在,便有按照生态学规律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是任何人都无权干预的.这对于把自然界纳入伦理学研究对象这一方面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得人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伦理是把基本社会道德规范推广到自然界并把生态平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价值加以重视 。本文分析了这种伦理审视环境法的必要性,论述了环境法与伦理之间的两层关系:从价值层面上,环境法应服从伦理评价和伦理价值取向;在规范层面上,环境法与环境伦理是互补的不同规范。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伦理审视的可能性。最后,文章指出了伦理审视环境法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用什么伦理审视的问题,即伦理模式的选择问题;第二,伦理审视环境法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的论证逻辑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自然中心主义、价值与事实等同和对自然价值客观性的证明等三个环节.自然价值具有价值和事实双重内涵,自然价值论具有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品性,它存在着价值本体化的思路,其存在论基础是近代哲学的二元论.人与自然界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由人确立的,它在本质上是人在实践中为人和自然界确立的一种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伦理层面看,中庸是一种品德,追求德行的完美;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庸,即"中和"、"用中",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是对矛盾转化的新认识。中庸的历史价值: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却抑制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德行的完美,却导致了人的非生命状态;有利于提升道德境界,却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庸的现实价值: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伦理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了思维方式;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供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5.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不仅没有将生态道德责任置于自由意志基础上,反而还使人丧失了自由意志。传统的伦理学主要局限于人与人关系之间,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自由意志与自然世界无涉。生态伦理学则是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作为生态道德责任生成基础的自由意志必然与自然相关。与自然相关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生态自由意志。正是生态自由意志的确认,才能使生态伦理的存在具有道德合法性与生态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相似文献   

18.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9.
论公共伦理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伦理价值是伦理学的核心,公共伦理价值则是公共伦理学的核心。公共伦理价值的具体形态应从公共行政的特殊性中提炼。公共行政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常常面临着的伦理问题是如何将公共利益贯彻下去,如何协调各不同群体、组织的利益要求,因此,"尊重"成为了公共伦理价值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环境伦理观念的作用,少数民族对自然界充满信仰、崇拜、畏惧、感恩等神圣心理,有效地维护了人与自然在原始状态下的和谐,但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摆脱不了"攫取型经济"的落后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环境伦理观念陷入了困境,引发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