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纲领是法学教育为法学实践服务,恢复实践法学传统,自国家主席起,联合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公检法司等法学实践部门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共同进行法学教育工作。在法学教育地位与人才整合上,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应当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师吏一体,君师一体"的机制,对法学教育从课程开设、教材编排、教学互动、实效考核诸方面加以监控,彻底排除各种理论法学以及纯粹法典化思路的影响,依法开课,追求法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法学理论的层面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法学同时在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法学体系、法学范畴与法学理论体系,法律方法与法律运行实践,本土资源、民间法与软法,法律与社会,法学交叉学科等重要主题的研究上也展现出了明显的学术发展与理论进步,这些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法学理论学科上,而且体现在包括各个主要部门法学、法律史学在内的法学整体学科群上。  相似文献   

3.
评价和判断中国公法学乃至法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前景最为重要的线索之一是中国公法学与西方法学之间亲疏远近关系的变化与波动情况.中国公法学研究的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公法研究范式的明显变化.中国创造的人类发展史奇迹将对未来十年的中国公法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为背景,总结了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学研究的贡献.论文认为经济法学的理论创新确立了国家一市场的理论框架,推进了中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推动了公平和有效率的市场秩序的构建,促进了宏观调控逐步走向法治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论文认为经济法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本位和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发展了传统法学的公私法二元划分的范式,拓展了法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空间,丰富了法律调整机制与功能的理论,创新并丰富了部门法学的构成和法的主体理论与法学研究的方法,突破并丰富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法律关系原理,发展和丰富了法律责任理论,促进和丰富了法学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法学理论的视角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法学在法律的基本原理,人治、法制与法治,权利义务与人权,法律现代化、法制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法律价值、法律文化与法律精神等重要主题的研究上展现出了明显的学术发展与理论进步,这些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在法学理论学科上,而且体现在包括各个主要部门法学、法律史学在内的法学整体学科群上。  相似文献   

6.
法理学必须为部门法立法,为应用法学的发展,为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理性思维的形成,提供基础理论指导。而规范法学恰恰是法理学最正宗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是对部门法学最有帮助,最有指导性的,并最终使中国法理学从政治权力依附下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两年来,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仅现行高等法学教育与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所作出的承诺不协调,而且现有教育法律制度与WTO规则、规范要求存在明显冲突。我们的法学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认清形势,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应对WTO挑战,要更新思想,树立全球性法学教育观念,深化改革,建立现代法学教育新体制。  相似文献   

8.
法学流派的涌现是中国法律学人的夙愿。虽经中国法学者的多方呼吁,但法学流派的“建构”依然步履蹒跚。从对中国法学流派划分诸种观点的评析中,可以说明流派化意识是形成法学流派的重要因素。法学流派像其他任何流派的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法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哲学基础、方法论运用、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当下,法学中国化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法学应解决中国问题,法学流派的建构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学流派。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反映中国人对世界法学做出独特奉献的法学流派。这也是对法学向何处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法学的流派化志趣(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流派的涌现是中国法律学人的夙愿。虽经中国法学者的多方呼吁,但法学流派的“建构”依然步履蹒跚。从对中国法学流派划分诸种观点的评析中,可以说明流派化意识是形成法学流派的重要因素。法学流派像其他任何流派的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法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哲学基础、方法论运用、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当下,法学中国化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法学应解决中国问题,法学流派的建构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学流派。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反映中国人对世界法学做出独特奉献的法学流派。这也是对法学向何处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26年来中国法学理论研究范式的批判实际上是在追问着中国法学目的的迷失。法学的目的是致力于人的生活,中国法学26年来迷失着这一目的,是思想到思想无价值甚至是负价值的研究。未来中国法学必须从思想到生活,必须以致力于中国人的生活为研究和思考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航空刑法问题的研究是中国航空法学研究领域起步较早、成果较多、逐步增长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内容上呈现出对国际航空犯罪的研究多于对国内航空犯罪的研究、积极关注和跟踪国内外重大航空事件和现实问题、不同学科间知识交融有所实现的特点。但在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国内航空刑法问题等方面依然存在单一、狭小和薄弱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航空刑事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航空法具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利益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等法律的一般功能,因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有不同于一般法律功能的特定内涵。维护航空秩序,促进航空事业发展,解决航空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端和纠纷,是航空法在调整航空活动时应达到的社会效果。控制航空权力,配置航空资源,规范航空政治行为,是国家制定航空法的政治需求。航空市场安全和有序运行需要航空法提供行为准则。因航空资源的稀缺性,要实现航空主体的利益表达、平衡和重整,需要航空法进行利益调控。发展航空事业和国家间的友好关系,是航空法激励功能的表现。也是制定航空法的目的之一。航空法的立、改、废、释,都要以航空法应对个人或社会产生作用的能力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航空直航是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两岸航空法律冲突的存在导致航空直航中当事人利益保护的不确定性。当事人在发生纠纷时无法确定准据法, 难以确定其权利义务分配的法律效力。两岸航空法律适用制度的冲突加剧了实体法冲突的消极影响。两岸航空直航运输合同法律适用制度、航空器权利法律适用制度、旅客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法律适用制度及侵权法律适用制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其准据法的连接点、法律选择方法与价值考量迥异。两岸航空私法冲突属于区际法律冲突, 与国际私法冲突存在一定差别。应当制定区际私法, 以解决两岸航空法律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时的中国法学正行进在多元路向上。民间法是法律的社会化阐释方式,一方面作为法律多元之一而有益于法律的多元本质阐释,另一方面作为法律与社会的媒介方式而有益于解决法律内部的逻辑证成困境和实现作为规则化治理事业的法治的目标。民间法要以法源等方式和途径在制定法中凸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才能益于作为规则化治理事业的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研究法学应从基础即方法入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这一方法产生的背景及条件,阐述了该方法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在我国应如何运用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论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编辑学研究,有利于克服编辑学研究中的狭隘性,增强编辑学研究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在应用比较方法中,应当注意比较对象的可比性、比较的广泛性以及比较对象的本质属性。编辑学研究的过程,是多种方法综合应用的过程,只有把比较方法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编辑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检讨我们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观是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 ,也是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从西方主要法学派别的角度看 ,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实证主义的法律观 ,缺乏对法律道德价值的追求。而法律应当有自己的道德追求。现代法律观应当是一种权利本位的法律观 ,因此 ,法律应当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合理分配社会权利的权威性规范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相较一般侵权而言,发生在国际航空运输中的“不轨旅客”侵权具有特殊之处,其特殊性直接影响着法律适用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目前,关于处理国际航空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仍缺乏统一的法律适用规则。建议对国际航空运输中的“不轨旅客“侵权的法律选择采取适用航空器注册登记国法律;有共同经常居住地或共同国籍国法律的侵权当事人之间适用其共同经常居住地或共同国籍国法律;在事后选择的侵权当事人之间适用其事后选择的与侵权有真实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在上述几种法律选择方法无法判断或存在其他国家法律与该侵权有更为密切的联系时,适用与侵权有最密切联系地国家的法律。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法律语言史--兼与刘愫贞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法律语言史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就中国法律语言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法与德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与西方历史上存有许多纷争。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德治还是西方历史上的法治都有失之偏颇之处 ,前者忽视个体之平等、自由 ,后者漠视团体之团结、互助。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德治经济 ,而法治与德治的和谐运作需要蕴含信用、平等、自由、团结、互助精神的良法与善德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