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互助医疗两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都做出了贡献。调查研究表明,由于两种制度的制度设计差异,所获得的效果也不同。本文侧重于对这两种制度的基金筹资方式、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国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介绍出发,主要分析了筹资体制及补偿效果存在的问题:一是倒筹资体制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形成稳定筹资机制,影响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普遍补贴模式的不合理性。资金过于分散,单笔补偿数额低,补偿效果差,患大病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仍然突出。进而提出了四项改进措施,相对于现行做法,这样将大大增强制度吸引力,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医疗“两难”的“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农民的普遍现象,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结合湖南医疗、保险的实际,分析了解决农民医疗“两难”问题的意义,剖析了湖南农民医疗“两难”的现状及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从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快农村医疗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医疗“两难”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题组通过在四川等西部省份的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许多问题。从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筹资、农民参与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甘肃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广大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甘肃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筹集资金困难,基金使用率低;基金补偿率低,农民参合意愿较差;定点医疗机构偏少,医疗设备缺乏,卫生人员水平低;报销程序繁琐,报销比例低。甘肃民族地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改善医疗条件,加大农村医疗队伍的培养和再培训力度;制定便捷的报销政策,鼓励使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结合民族地区实际,采取各种方式拓宽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6.
西部贫困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力地减轻了农民因医疗费用所发生的经济负担,起到了保护经济更好发展的作用.然而,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成本高,县财政分担比例过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问题影响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使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应积极探索高效、低成本的筹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筹资责任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立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除了依靠政府的支持,还应当依靠法律法规来维护。当前我国已具备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的各种条件,就必须加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研究,依法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确实解决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以促进农村医疗事业的稳定运行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西部地区实行试点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保持这一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缓解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然而,由于西部贫困地区农民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新农合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目前,我们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转变目前的农业医疗筹资原则及筹资程序;加强对医疗供方的监督和规范,以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从而保证新农合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病保险制度是国家在原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的,这一制度对于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关键作用。泰兴市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运行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减轻了参保人员的大病医疗负担。但还存在着缺乏长期稳定的筹资机制、实际报销比例提升幅度有限、报销分段设计过于繁杂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健全制度设计,有效提高大病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实现这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一项经济活动。本文结合我国西部地区近几年新农合的运行情况对筹资的适度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以实现这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医疗问题直接关乎公众的生命健康.我国医疗领域正面临着深层次的变革,只有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医药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联动,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医疗需求.深化医疗领域改革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良好的医疗机构分级救治体系;理顺服务价格,形成合理的医院补偿机制;建立竞争机制,增强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推进西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运行,运用市场调研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西部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性缺陷,并界定了政府、农民及医疗机构三方利益主体的职能。分析认为:应从筹资补偿、监督管理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构建相宜的农民参与机制,从而保障西部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冠疫情给医疗资源配置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分级诊疗制度是重大传染病防控下医疗资源配置的最优机制。在信息不完全的现实条件下,保证一定治愈概率和有效的医疗服务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即使不采用行政命令强制干预,分级诊疗制度依然能够保证不同患病情况的患者获得相应的最优医疗服务,同时避免“医疗挤兑”。因此,为保障重大传染病防控下分级诊疗制度的长效运行,应及时建设重大传染病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行政工作过渡以及精细化医疗服务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农村与城市两大部分。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社会医疗和补充医疗三个方面,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倾斜扶助。这两部分医疗保障体系目前都存在一些缺陷,要在确定保障对象、筹集水平和个人帐户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于缓解贫困群众就医难,实现病有所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救助制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政策导向偏差、救助对象覆盖不全面、资金筹集机制单一、起付线和救助上限的设置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医疗救助制度应该从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拓宽筹资渠道,实现医疗救助管理独立化和加快医疗救助法制建设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近年来退休人员比重加大,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供需矛盾的情况.分析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然性。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设想,即以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保险为主体,商业医疗保险和校内医疗补助作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医疗救助制度本身出发,分析了金融危机带给农村弱势群体医疗的新困境,并发现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存在资金筹集、病种类型和制度设计三个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从全面构建农村潜在疾病的预防机制、完善医疗救助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合理规划医疗救助制度的配套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医疗费用控制不力、医保扩面受阻以及经济转轨期给医疗保险带来的压力。为解决这些难题,医保改革必须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探索两者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文中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促使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双赢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借助医疗质量安全监控系统构建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预警模式,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进行自动定量分析和典型案例定性分析,发布预警信息,从根源上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不同医保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医疗保障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政策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市4873户城乡居民进行入户询问调查。结果:南京市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对居民住院服务利用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则不明显;城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引导居民就医流向的作用不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表现明显。结论:政府应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