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立"大外语"观,优化中国外语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的外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根据中国国情和语言教育的特点、规律,中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必须进行优化调适,实行"大外语"教育.中国实行"大外语"教育有许多独特优势和很好的前景.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严重阻碍了外语教育的优化和成效,必须改革现行外语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福建省外语教育主要以英语为主,兼顾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语种建设,而小语种建设则基本缺失,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日益增长的外语人才需求.福建省应该按照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关键语言为主体的多元语言政策、通用外语人才与专业外语人才相结合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福建省应当成立"一带一路"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领导小组,以跨文化教育为主推动多元外语教育,以关键语言为主体补齐小语种教育并开展卓越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多种路径落实外语教育规划.  相似文献   

3.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地方经济的国际化趋势对地方高校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专业外语培养目标怎样结合地方人才需求,发挥学校优势,科学定位"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是当前地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在即 ,“入世”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以及加入WTO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为此 ,必须改革人才培养途径 ,拓宽培养渠道 ,提高学生外语综合素质 ,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在即,“入世”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加入WTO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必须改革人才培养途径。拓宽培养渠道,提高学生外语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从高等农业院校的实际出发 ,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以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为基础 ,“外语 +专业”与“专业 +外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文革"第一阶段,外语专业教育基本陷于停滞状态。在"文革"第二阶段,外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科研等方面都逐步恢复发展,尤其是外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成就。在"文革"第三阶段,外文资料翻译、教材编写、词典编撰等方面有一定进展。通过综述,进一步明确外语专业教育在我国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外语教育战略规划的重要性,重视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加强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8.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宏观背景下,对湖南农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制约湖南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提出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面实施农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免费培养政策;通过产学研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对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科和专业建设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是有效路径。基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互动关系,坚持以学科优势带动专业建设和专业建设支撑学科发展的建设思路,探索本硕博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研究生招生选拔的一体化路径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对外语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教育发展与改革全局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复合型师资队伍之上的.教材作为复合型课程体系中教与学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决定了教和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由此可见,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和保障.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2)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语言类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3)复合型专业教师成长的良性环境;(4)复合型专业教材编写原则及其国际化途径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过度弘扬所陷入的理论困境,以及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无度发挥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致力于解构作为现代主义深层本质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解构现代主体性的同时,又努力在现代主义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后现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前""后"对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后”不能指过去,因此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不对称的。其实,“后”可以指过去,时间词“前”“后”在语义上是对称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后”对称的语义基础,以指导我们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4.
15.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6.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视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蓝纯总结出六种关于上/下的路径图式,它们分别是动态上/下,静态上/下和静态接角上/下。本文通过语料分析,揭示上/下在表示某一相同意义时,可同时用两种不同意象图式来解释,即容纳图式和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