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行政改革逐步深入,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对今后非营利组织在社医治理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难题,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创新,提供了体制上的第三种选择.非营利组织也存在着失灵,利益的驱动、道德的失控、监管的缺失、官员的腐败侵染其组织诚信,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组织,诚信问题是关系其组织前途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从道德、自律和他律以及社会信任入手,多角度地分析非营利组织诚信问题的成因,深入认识和理解非营利组织,走出对非营利组织诚信治理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影响我国非营利性组织信息披露质量主要在于组织特征、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这三大因素。通过考察中国国情下的非营利组织,利用2010—2012年全国性基金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可对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质量的这三大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组织规模、管理效率和捐赠依赖度等组织特征、组织的政治联系等外部治理因素以及理事规模和平均年龄、监事规模和平均年龄等内部治理因素均会影响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质量。通过完善基金会自身建设和外部治理环境,明确非营利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处理好政府与基金会的关系,有助于完善我国我国基金会的信息披露,促进基金会信息透明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困境与治理: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市场化运作的浪潮,这种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志愿失灵”理论和公益产权理论构成了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理论基础;内部管理的企业化、收费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企业互惠合作和竞争、商业投资是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模式;机制不畅、目标替代、监督难题是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面临的三大困境。作为全球“结社革命”一部分的我国非营利组织,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问题,且许多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化运作的实践中陷入了困境。文章通过对全球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审视和解读,立足我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从而得出多元共治是优化我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财务治理缺失和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已经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正常发展。本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一次小规模问卷调查,运用自抽样方法研究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治理与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治理与信息披露之间正相关,且理事会财务人员的数量显著增加了信息披露的可能性,降低了项目资助人和外部捐助者获取财务报告的难度;编制财务报告的频率和种类也增加了信息披露的可能性。但是监事会的财务人员的数量对信息披露的影响微弱。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可以改善组织的筹资情况,尤其是外部捐助者获得财务信息的难易程度与组织是否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之间显著正相关,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项目资助人主要是政府,所以项目资助人获取财务报告的难易程度与筹资情况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的影响因素,而且丰富了非营利组织财务领域的文献。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及对社会影响的扩散性等特性,使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模式无力应对其挑战,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政府要大力扶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营利组织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提高自身形象,树立社会公信力,通过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良性互动共同治理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频发的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超出了单个的行政区域,具有一定的“跨界”特性,某一行政区域政府的单独治理已经出现了明显弊端,因此,公共危机的跨界合作治理成为世界各国危机治理研究的焦点。云时代各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有效合作,为解决公共危机的跨界合作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地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志愿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社会公信力;沟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和政府的不信任也导致合作的局限性。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治理中应进一步完善合作法规、改变政府职能、扩大合作领域、加强资源整合并加强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非营利组织角色功能的不断加强,非营利组织治理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除了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组织的嵌入式影响更是举足轻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是影响非营利组织外部环境的关键变量。资源依赖理论关注组织间资源占有及权力分配关系,对现代社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来人口的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长沙市天剑社区外来人口治理的成功经验总结,探讨了社区外来人口治理的若干办法,即加大社区建设,建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创新居委会工作,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等。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学治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简介大学治理问题的提出和进展,然后在介绍法国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法国四所大学的治理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大学治理研究的若干启示,即充分考虑大学的目标和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大学治理体系;构建以科学决策为主的治理机制;进一步扩大高校自治权、允许大学治理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民间非营利组织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是,最近几年许多组织出现了资金管理混乱、违规收取赞助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一系列负面事件,严重制约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此类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非营利组织向利益相关者披露的财务报告,不能有效地反映组织的整体财务状况。正基于此,完善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体系,则成为了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以多元合作治理的形式实现社会共治。[1]笔者结合西安市社会管理现状与问题,提出西安社会管理网络化治理模式。该模式以"赋权参与、以人为本、合作共治"为治理理念;以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为治理主体;以信任、协调、整合和互动机制为治理机制;以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弱势群体,完善社会运行监测预警系统,构建社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等为治理职能;以"1+1+4"组织管理结构为组织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企业着眼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商业机制弥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部门的明显界限,同时注重发展营利和非营利的融合模式,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在结合环境脉络对社会企业进行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社会企业的本土化表征及其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企业已初步形成依托传统体制、引进市场机制、投身社会目的及关注社区成员利益等四种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多元互动的视角出发,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应寻求政府支持,鼓励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  相似文献   

14.
独立后的吉尔吉斯斯坦以新的国家价值理念为指导,在国家行政、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改革与重构,在政治领域确立了以议会为核心的国家政权,行政管理体制日趋优化与高效;在经济领域里倡导分步骤、有计划的私有化改革;在社会领域重视包括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大众传媒、政党、民族宗教团体等组织的规范与培育。当前,从国际评估机构的各项指标看,该国家治理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指数都取得了持续进步。实践表明,虽然制度设计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点内容,但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中还须关注自身国情、民族性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康之在《行政论坛》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20世纪后期,各国在政府和非政府的部门间建立起了一种合作对话机制,各种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组织发展迅猛,他们以各种方式同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对话与合作,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变迁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三种既有逻辑联系又有所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内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非营利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声誉危机。基于非营利组织声誉理论内涵的分析可知,社会转型期我国本土化非营利组织声誉的形成及水平受国家制度、社会氛围和组织管理三个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转型期我国非营利组织声誉危机源于声誉投资机制、信息传播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惩罚机制和监控机制这五大声誉机制的失灵或缺失。因此,可通过由个人治理和组织治理构成的主体性实施以及由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客体性实施两条路径来实现我国非营利组织声誉的重塑。  相似文献   

18.
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大多从"非分配约束"出发,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理事会的法律地位、权力结构安排以及激励兼容机制等。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考虑非营利组织的公共部门特性以及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俱乐部产品特征,通过对"非分配约束"特性与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重新考察,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社工机构的治理结构是机构制度建设的核心所在,事关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剖析了深圳初创期社工机构在治理结构设计中的制度性缺陷,以及治理机制建设的严重迟滞问题。尤其是对理事会章程不完备,理事会设置不规范,理事会成员的分工不明确和对机构运作的信息不掌握,理事会角色、权利、责任不到位,监事会设置不规范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笔者认为问题的成因与机构发起人对创办机构的宗旨与使命不清晰,对非营利组织的性质、特点和运作方式认识的不到位相关联;还与外部制度环境、监督机制不完善有联系;当然,还与非营利组织服务产出的非市场属性,缺乏效率竞争机制和有效的服务质素评估系统有关。为此,笔者提出了厘清机构使命,提升管理者认知,完善制度设计,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引入独立理事制度,建立员工代表大会,确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等七项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当代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管理机制,发现过分借鉴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科层化运作模式,佛教慈善事业因此存在着合法化危机。这一危机具体表现为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对佛教僧团的“祛魅”和“赋魅”,以理性和现代性取代了佛教慈善事业的精神属性。台湾佛教慈善界的“卡里斯玛”支配模式与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结合,是化解佛教慈善事业合法化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