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宏观中国当代的诗潮涌动的历史考察中,“十七年”的新诗创作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它是连接现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诗歌发展的过渡性桥梁。虽然因时代政治的变化,“十七年”诗歌创作的风尚在70年代后期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学传统和同宗政治文化的联系不可能对新时期诗歌毫无影响。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十七年”诗潮中代表主流创作的“边塞诗旅”和“郭、贺诗风”,探讨政治文化与诗人角色的契合、革命观念与艺术观念的冲突磨合、理论精神话语与诗美艺术话语的整合等问题,重新认识“十七年”诗潮特征和探寻其与新时期诗潮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与文化相互胶合的时代语境中,"十七年"朗诵诗生产、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系列独异现象。在建构一种"大众化"的"可听性"诗歌文本总体目标的规导下,人们从诗歌本质特征、诗体建设、诗歌传播和诗歌接受等维度,对朗诵诗和诗朗诵进行深入探究和大胆尝试。"可听性"诗歌文本生产与传播,一方面有力地推动"十七年"诗歌"大众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被不断"化约",诗歌文本"厚度"降低和形象受损,朗诵诗最终难以壮大为当代诗歌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它特定的主流话语,十七年诗歌的主流话语便是诗人在创作中对自我的否定与清算,把自己的创作完全融入到政治的认同中。在这种认同中是作为诗的抒情主体个人性的消失,诗歌优美情致的消失。即诗人在对主流话语的认同中是以牺牲诗美作为代价的。诗人的艺术感受力在主导意识形态的浸淫之下不断萎缩,诗的创作不再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个体的独特创造,个人话语空间被标准化的政治语言所替代。在这种替代中,诗人期望成为称职的国家话语的承担者。  相似文献   

4.
在“十七年”诗歌的成长过程中,诗人审美趣味的重塑不仅是知识分子实施自我革新和国家权力主体再造“新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进当代诗歌新的美学风格生成与建构的重要方略。当代诗坛的主持者们通过趣味的“区隔化”、阶级指认和合法趣味的再生产等方式,根治了知识分子(诗人)的“审美偏执”和“审美惯性”,促使当代诗人审美趣味“工农化”并最终走向权力化。由于这种不断“权力化”的审美趣味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和授予性,不但造成当代诗歌“美学趣味”的变异与失衡,而且随着语境的变迁“工农兵”趣味也将遭遇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5.
元代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密切 ,许多诗人置身于官场生活中。权力导致诗人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创作诗歌 ,与诗人的“宗唐”的主张是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6.
诗歌面临着贪乏的现实生活语境。随着大众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出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诗歌的时代氛围由此改变了。关注现代诗歌中出现的新感性,在通向诗歌的途中,死亡成为诗人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可能途径,是诗人发现了“生命另有它的意义”的还乡。这种探讨对诗歌意义的追寻和诗人自身的重新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十七年”,诗歌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嬗变,这不仅是时代和政治推动的结果,也是诗歌理论批评实践的结果。五十年代初,批评家关于古典话语与现代诗融合的理论探讨还保有一定的个性化空间,随着政治风潮的纷至沓来,批评家建构起了与时代语境相契合的阶级批评话语,“光明语体”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五十年代末,在“两结合”的批评原则下,“民间话语”(新民歌)在新诗中得到了扩张,诗歌语言不断地简化和政治化。在“政治/批评”的双重规约下,“十七年”诗歌语言的艺术凝练性与诗意涵括力日趋减弱。  相似文献   

8.
诗案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是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北宋以儒立国,诗人以诗议政,发挥儒家政教精神,但屡屡因诗得祸。诗祸与新旧党争密切相连,从乌台诗案的政见之争,到车盖亭诗案的党同伐异,再到崇宁全面文禁的意气用事,始终贯穿着鲜明的政治特色。诗人的命运随着政党的得势与否而浮沉,而且波及的诗人一次比一次多。党派之间的权力之争、喜同恶异使诗人难以独善其身及保持创作的独立批评精神。诗人的创作经此连绵的政治打击,由经世致用转向寻求安身立命和追求纯粹技艺,崇宁四年(1105)后,北宋诗坛批评政治的诗歌陷入历史低谷。凡此,与北宋诗案的政治化本质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与审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东方书写研究》中,作者冲破了文艺美学与政治美学之间的藩篱,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批评置于意识形态视域下,在诗人诗歌的东方书写中论证文学、政治与审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雅可夫斯基在新中国“十七年”形成影响事实的同时也受到“十七年”现实语境及传统文化的过滤,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十七年”诗人在热情宣扬马雅可夫斯基的同时,其接受行为已然发生了变异。由于深受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带有选择性介绍的影响,我国文艺界忽略了其未来主义思想中的分裂性、虚无性及俄罗斯民族文化中一些固有的悲剧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误读。马雅可夫斯基对“十七年”诗人的影响并非“直接而深远”,而是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复杂性和浅层性。  相似文献   

11.
雪莱的诗饱含时代气息,政治性强。在对话体的诗歌形式中,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政治暴君、昏君的强烈憎恨,同时对各个时代的政治野心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滋生暴君的封建文化土壤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诗人对自由、民主、平等、革命等抽象的政治术语进行了生动的诠释、有力的宣传和乐观的预言。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以充分实现其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2.
战争政治对1940年代的中国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诗歌特异的繁荣.这一方面因为诗歌是最充分地体现人类激情的文学体裁,它的精神气质与人们对战争的激情和浪漫式幻想有着天然的契合,更重要的是,诗歌的某种富于鼓动性的特点在战争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战争政治也直接影响到诗歌风格、形式的发展,并在深层次上影响了诗人们的意象选择.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全盘否定战争政治对1940年代诗歌的影响,而应该历史地看待诗人们的选择,看待特殊政治时代诗歌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晚清的光宣年间,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分隶于各种政治力量的诗人.有着不同的政治见解。或保守,或激进,或中庸,他们在自己的诗歌里畅怀吟唱,汇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强音,也谱写了中国诗歌史上的辉煌篇章。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的理想境界与政治追求,既有助于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探讨,又能够清晰地勾勒中国近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个人写作的当今时代,政治诗呈现出了与传统不同的精神特质:诗人以个我的立场和方式对政治、时事作出独特的感受、体认,张扬出诗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自由意志、怀疑态度、批判立场和超群智力、道德动力、知识人格.通过审视时代气候、辨析政治意识形态符号、打量政治说教三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可以看出当今政治诗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诗人对时代、人民、大自然与人生的情感的独特体现,是诗人为人民代言而发出的富有个性的呼声。所以,诗歌是最真实的文学,是最有深邃意蕴的文学。诗歌如果真实地表现了人民对时代、政治、生活和人生的真实感情,就无疑可以算是真实的诗作。诗的真实性是诗的生命。就像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的生命一样,诗歌倘若违背了真实性,那就只能流为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消费时代知识分子的作用已变得可疑,诗歌无用的时代诗人的作为似乎更成为问题.叙利亚作家阿多尼斯以自己的诗歌写作与理论著述表明,诗人或知识分子仍可以而且有必要在社会、文化乃至政治、宗教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坚守“流亡地”、创作具有撄犯性的诗歌、向他者保持开放以及积极参与对话,都是具有价值的尝试.而且,只要努力过了,诗人创造的精神能量即便在目前看不到功效在未来也会获胜.  相似文献   

17.
从诗歌思想与诗歌张力方面比较了朦胧派诗人舒婷、美国后现代主义诗人E.E.肯明斯诗歌创作的相似点。两位诗人引 领时代潮流,肩负时代重任,圆满展现了诗歌的独特价值,完成了诗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在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构筑的诗歌艺术殿堂里,他的许多诗歌都在用一双儿童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儿童的思维理解这个世界。近几年来华兹华斯的诗歌研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儿童乃成人之父”,“复归婴孩”和“灵魂前存在”是儿童观的核心内容,构成其诗歌的独特的儿童视角。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儿童观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出现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文章,研究领域涵盖了诗人独特儿童观的深刻内涵,历史渊源,所反映的时代信息以及带来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七子之一王九思的诗歌题材广泛,真实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歌中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个人身世的感慨、与亲友交往的日常生活以及咏叹节序、万物的闲适情怀。诗人自觉以生活作为抒写对象和精神寄托,诗歌由此成为诗人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的真实纪录。王九思的诗歌不仅记载了诗人的沉浮荣辱,也折射出时代的社会风貌,有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的诗歌理论大力提倡的是对诗歌社会效用的关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规范下,十七年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两大类作品:政治抒情诗和叙事、写实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