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一依靠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存在信息失灵、举措失当、缺乏长效机制等缺陷,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治理的不足,有助于促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对实现群体性事件的善治及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意义深远。具体而言,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可发挥信息收集与传递、沟通与协商、社会服务与监督、宣传教育等功能;同时,其在参与过程中应坚持沟通合作、独立自主、依法和有序参与等原则,勇于担当责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提升社会公信力,并树立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台湾政治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也呈现良好势头.但无论是两会协商机制还是国共党际交流,所取得的成就大多是经济方面,两岸仍然处于分立状态,政治议题进展不大.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出发,比较两岸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及加强基层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必将有利于两岸社会资本的培育,有利于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形成,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供给三重失灵与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社会失灵的同时存在造成了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效益和质量的低下.为了探寻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之道,我们需要突破在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做出非此即彼选择的惯性思维模式,借鉴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等分析工具,构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一主多元型新模式.这一模式势必需要我国政府实现从直接生产者的单一角色向兼任生产者、安排者和培育者的动态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历史,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由原来的街居制转变为社区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治理兴起的社会背景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管理危机,其主要因素就是面对现代社会的极度复杂性,常常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治理的发展脉络大体上是从民族国家到全球事务的治理,而后又向基层即地方治理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治理理论体现出一些基本思想和重要理念.在此分析认识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呈现若干重要特征,并结合社区治理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社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治沟通及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影响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当前,强化多元主体的政治沟通,对于国家在政策制定、权力规制与社会稳定层面实现协商民主的基本意涵,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在基层治理中以政治沟通为核心推进协商民主构建,需要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制度吸纳能力的提升,以及有利于沟通的政治文化与理性思维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城乡基层治理过程中,社区组织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关系是制约基层治理绩效的关键性因素。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的各种组织之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互动关系,这种基治理模式就是"竞合式治理"模式。在台湾地区的社区范围内,各种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增强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强化政府基础性权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社区中的社会组织的快速成长和社会自治空间的迅速扩展。这对我国大陆的城乡基层社区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以及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组织逐步兴起,影响作用日益扩大。在社会矛盾凸显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为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社会良性治理的重要载体,弥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缺陷。本文简要概括了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我国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依据,并阐述了社会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靖江 《社区》2017,(28):17-17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中,基层治理是重中之重。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旧的治理模式逐步失灵,“单位制”的作用下降,社会矛盾多发易发,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持续上升。同时,随着市场发育和社会变革,资源配置方式开始多元化,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力量在成长,基层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T县与河南C县的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为例,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基层实践中,因责任推卸、僵化服从和模糊治理等科层制体制惰性,导致了政策“变通”、政策“悬浮”和“边缘人”谋利等问题,自下而上倒逼着地方政府进行扶贫体制机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出于政治压力与社会压力,通过运动式治理的方式,整合体制力量与社会力量,再造了精准扶贫的组织结构和识别流程等,有效地在反倒逼中实现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和扶贫政策的纠偏。精准扶贫由“非精准化”向“精准化”的变迁过程,根本上反映了转型期国家治理中存在自上而下体制认证的不足和自下而上社会认证的缺陷,需要整合体制与社会力量,建立体制——社会交叉认证模式,以提升国家认证能力,实现精准扶贫的精准化。国家认证能力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体制与社会力量在国家认证能力建设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从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利的视角探索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计划生育中,基层政府承担着出生控制和社会秩序双重矛盾的职责底线,而农民的生育底线牢不可破。基层政府的底线逻辑根源在于压力型体制所建立的单向责任模式。农民的生育底线植根于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这些相互冲突的底线之间存在强大的张力。农民通过抗拒结扎来坚守生育底线,并通过性别选择的妥协策略软化来自国家的规制压力;基层政府及其村庄代表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也遵循农民的生育底线,化解了出生控制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张力。在三个底线之间的张力中,经过基层政府、村干部和农民互动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底线逻辑。各个主体遵循底线逻辑,使农村计划生育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国家的生育政策目标获得实现,社会秩序未受计划生育挑战,农民生育底线得到较好保持。通过农村计划生育案例,可以发现社会治理各主体必须坚守底线逻辑,才能形成和谐的关系秩序。  相似文献   

11.
人口流动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人口流动对社会文化中人际传播的影响。本文认为基于一种生存与适应的策略,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构建了新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社会空间,他们有不同于其它社会群体的生存方式、行为规则以及关系网络等,这一社会空间使人际传播产生了全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卢曼的社会系统论可以广泛应用到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众多学科中。在以功能和语用为导向的篇章语言学的框架内,用来概括篇外因素的“交际领域”与系统论中的“社会系统”有着密切关联;篇章类型可以被纳入社会系统范畴,并作为“结构性耦合”连接不同的社会子系统;受系统论社会功能理论的影响,篇章功能被分为领域功能、文本功能和效果功能,分别指向环境、系统和读者,为篇章语用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十余年来(1999年-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类立项资助项目的数据,分析了相关项目的表面特征以及走势所显现的含义,并着重研究和探讨了项目内容的变迁与发展。据此可有效了解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程是关于社会发展模式设计和实施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模式去促进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不同于社会工程问题,社会问题是引起社会工程问题的问题,是社会工程活动的出发点,社会工程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关系宏观模式与社会运行秩序的关系问题,集中表现为基本政策问题。政策的主体结构、基元结构和客体结构及其辩证关系构成了政策问题的结构特征,其中政策的基元结构涉及的问题才是社会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工作的生长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虽有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足,社会工作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社会工作在政府层面和大众层面的认同,合理把握政府对社会工作的介入,积极促进国外社会工作经验在中国社会创造性的应用借鉴,促进社会工作与中国特有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加强社会工作职业队伍的培育,同时要准确理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三个与“socialwork”对译的日本社会福利学概念 ,分析SocialWork在日本从社会事业到社会福利事业的演变过程 ,论述日本社会福利学界关于“socialwork”的认识 ,为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例,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得出了"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区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到很大冲击"的结论。社会保障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因此在国有林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林区社会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为解决当前国有林区职工生活贫困的问题,提出了"在充分发展社会保险的同时,重点落实社会救济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福利的基本功能、设立统一的社会福利管理部门、完善国有林区社会保障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致力于批判社会史研究的联邦德国“历史社会科学”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一个迅速崛起的过程。比勒费尔德大学作为组织中心,为学派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机构空间和体制土壤。凡登赫克-鲁佩莱希特出版社作为社会合作伙伴,为学派著述的出版发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便捷渠道。《史学批判研究》丛书和《历史与社会》杂志作为思想展示的舞台,促进了学派的人员凝聚、成果交流和理论传播。凭借这一时期掌握的体制性和社会性资源,历史社会科学学派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构建起了学术交往网络,积累了学术资本,拥有了学科话语权,并且赢得了名誉、声望和影响力。它的成功表明,机构设置、学术出版和专业期刊等外在因素在史学流派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社会资本功能的研究一般都局限于其积极方面,而忽视其消极方面。本文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社会资本的消极功能,即“社会资本的社会排斥”。而社会的不和谐与社会资本的这种消极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分析社会资本的社会排斥功能,从而尽量减少它的消极影响,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