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我国民族教育的概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相应政策。文章指出我国民族教育今后的发展,对外应与国际接轨,对内应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坚持民族教育自主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2.
在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实践中,多民族文化是一个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共同充分考虑的特殊因素。这不仅是由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与多民族文化的关系所决定的,更是由双语教育模式的内在本质和教育价值所决定的。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念对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从文化层面剖析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出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育应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概念的民族教育不仅包括对少数民族成员所实施的教育 ,还包括在少数民族地区所实施的教育。民族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民族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旧中国也有民族教育立法 ,但发展缓慢。新中国民族教育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分阶段 ,成绩显著 ,但也存在着体系不完备、特色不鲜明、立法技术差、法律机制不科学、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民族教育立法应当坚持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权实现、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坚持民族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三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均衡则是当前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也是促进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有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发现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存在着理论多套用非民族地区的研究成果、将民族地区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缺失、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研究选取的多为个案等问题。鉴于此,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应重视民族文化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关注民族地区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制定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构建民族地区差异化教育均衡理论。只有如此,才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民族教育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 ,它包含着严峻的经济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几年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校并轨、少数民族考生照顾分逐步取消、读书交费、就业市场化 ,使本来就困难的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教育落后导致升学难 ,经济贫困导致读书难 ,就业市场化导致就业难。近几年民族地区升学率有下降的苗头 ;有的地方辍学情况有趋于严重的倾向 ;教育部提高中小学师资达标标准后民族地区师资达标更难了 ;民族地区人才再教育十分困难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规模太小。如何应对民族教育所面临的这一严峻局面 ,破解民族教育所面临的这一难题 ,从而推动民族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课题组在深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一整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民族地区教育结合进行了实践研究;民族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切入点,提出建设性的措施和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7.
教育基础的薄弱性、社会经济的差异性、地理及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文化的多元性及历史的补偿性决定了民族地区教育必须要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指标中民族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存在对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以及投入与效益存在反差等关键问题。重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重视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重视国家扶持和政策援助等外在因素和民族教育自身内在因素,确立"共生教育"的理念是建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指标的理论基础。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指标应涉及教育优先发展的供给、教育优先发展需求的结构与过程、教育优先发展的结果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情景四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从四川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教育改革和教育扶贫等方面,探讨了四川民族地区如何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实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但实践证明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育陷入贫困.研究使用文献法、档案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选取黔南民族地区、湖北恩施民族地区和吉林延边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比三者"教育发展与农户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致贫"的原因和"教育治贫"的对策,推动民族地区走向教育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10.
回归教育是教育管理部门把在教学工作岗位多年的教师重新送进教育机构集中学习的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我国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和加快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回归教育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改善、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健全回归教育体系、制定回归教育制度、开展回归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回归教育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概念、定位与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新教育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概念 ,为了全方面的理解创新教育 ,就要对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知识教育、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等几组相关范畴进行辨析 ,以避免教育实践界的五种认识误区 ,更好地把握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定位。目前 ,教育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变革有四个趋向 ,即由占有式教育向发展式教育 ,由划一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 ,由权威型教育向民主型教育以及由文本化教育向生活化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正在由传统的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不限于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而应包括各种转岗培训、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探索继续教育与中职教育有效贯通的教育模式,对于构筑人才培养立交桥、解决中职生再教育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模式一方面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是教育过程组织方式的简要概括,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选择;另一方面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可以升华为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上有理论基础,下有操作程序,能够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通过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模式到教育理论、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模式到教育实践双向路径,成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  相似文献   

14.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推动相应的教育机制变革。本文认为由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基础,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手段,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形式,由普职分立走向普职互融是促进创新教育的途径,由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是促进创新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政治化教育”到“经济化教育”,再到“人本化教育”的转型;教育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教育学”到“经济形态的教育学”,再到“人学形态的教育学”的转型.育人为本,是当前教育自觉转型的方向所在;人学形态的教育学,也是当代教育学的追求.建构人学形态的教育学,要求教育轴心由社会转向人,教育目的由培养社会工具人转向培养社会主体人,教育内容由社会的形态转向人的生活形态,教育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向主体的自觉,教育过程由认知关系转向交往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鉴于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将由生存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教育发展的动力仍由内外因共同驱动,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为"均衡"与"充分",教育发展的格局体现为全面性、全方位性和全人性等特点。新时代呼唤着我国加快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办人民更加向往、更加满意的教育,发展本国教育特色,建设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经济的视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下非标题和目中简称“理论教育”)资源是理论教育经济条件。理论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政府、高校和理论教育教师群体为增强理论教育实效性对教育资源要素加工改造而做出的决策、计划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总和。理论教育资源有构成上的复杂性和精神资源的意识形态性等特点。要重点开发理论教育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以提升资源质量,而科学决策、有效管理和充分发挥理论教育教师的主体性作用是理论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坚强意志教育、人际交往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适应社会教育等.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心理素质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末,“教育美”是继“素质教育”、“主体教育”之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出现的又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和“教育美”有着不同的视域,“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主体教育”是针对“灌输教育”而言的,而“教育美”则是针对“教育异化”而言的。“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是“教育美”的早期表现形式,“教育美”是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总结和超越。从本原上讲,“教育美”是教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本质上讲,“教育美”是美学精神在教育中的敞亮与澄明;从方法上讲,“教育美”是师生间立美和审美的统一。“教育美”是对中国教育美好明天的描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即如何理解精英型高等教育与大众型高等教育并存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本文针对精英型高等教育质量和大众型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即精英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大众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提出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