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蛇神牛鬼 发其问天游仙之梦——《化人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人游》是丁耀亢的剧作之一。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别号紫阳道人,山东诸城人。他一生著述甚富,在明末清初之际名气很大。仅传奇作品就有十三种之多。但对他的剧作,历来几乎无人重视和评论。就今传世的四种剧本,尤其是《化人游》来看,丁耀亢的剧作是有成就的。本文拟对《化人游》做一番初步的探索。《化人游》创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是现存丁耀亢剧作写成最早的一部。丁耀亢诗集《逍遥游·吴陵游》有《化人游歌,寄李小有先生,先生困于游,寓言<饥驱>、<明月>诸篇,因作化游以广之》一诗。据“野鹤自纪”,《吴陵游》写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龚  相似文献   

2.
关于歌咏青春情调的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一诗,由于对个别字句的不同理解和诗歌表面上的若断若续,富于跳跃性等原因,便出现了各家对此诗的一些有关问题:诸如西洲在何处?作者主人公情节等问题的不同解释。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游国恩先生的《谈西洲曲》;叶玉华先生的《与游国恩先生谈西洲曲》;余冠英先生的《谈西洲曲》和卡戈先生的《关于<谈西洲曲>》等文  相似文献   

3.
查慎行晚年游岭南,有诗《粤游集》二卷,查慎行的粤游诗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言与行、情与理的全面的生态和谐意识,对自然的诗意化观照和体验,对生命的认同和热爱,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和向往,对人生和现实的超越,是查慎行粤游诗最富有生态美意蕴的内核。从生态美学视野解读查慎行的粤游诗,对于理解清初朱彝尊、王士祯等诸大家的游粤诗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野鹤是明清之际的著名诗人、戏曲家、小说家,堪称全才的文学人物。曾创作过“传奇十三种”,但存世者只有四种。以历史剧《表忠记》最精彩。塑造了杨继盛这个与权奸斗争的英雄形象,大大超过了同题材的《鸣凤记》;他的爱情剧《西湖扇》,是借宋金之战乱,写明清变革时的真人真事。“以一扇为纽带,以二诗为线索”,移花接木,构思巧妙,故事曲折,情节动人。《赤松游》剧表现了作者“功成身退”“消极避世”的思想,《化人游》是作者逃避现实之作,应该说是符合作者后期思想感情的。他不愧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解、有文才的两代文学家。  相似文献   

5.
游国恩先生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游编《文学史》”)已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使用多年。这部教材在编写方面到底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之处,过去高等学校师生不曾认真讨论过。这里笔者就其中部分宋词作家的评价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6.
柳永三题     
一、柳永非景祐元年登第柳永登进士第的时间,现在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只笼统地认为在仁宗朝,具体年份未加确定,如胡云翼《宋词选》、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等,便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说法比较肯定,认为在仁宗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持这种观点的人颇多,如夏承焘《二晏年谱》唐圭璋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规则。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但可惜并不符合孔子《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9.
论清真词的“浑厚”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神宗元丰初,游京师,入太学,献《汴都赋》万余言,神宗异之,由诸生擢为太学正。历任地方官职多年。徽宗时提举大晟府(中央音乐机关)。清真精通音律,长于作词,为北宋后期著名词人。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  相似文献   

10.
在艾青80诞辰将要来临之际,他的处女作《游痕》诗被发现了。1988年11月11日,当我们将登有他最早诗作考订的《浙江师大学报》面呈艾青夫妇审定时,他们就像见到失散多年的孩子,喜不自禁。艾青频频点头说:“60年了,终于找到了!”《游痕》诗湮没人间60年,而今如同“和氏璧”出土,它不仅有着自身的价值,而且对艾青诗歌发展的全过程和艾青创作生涯研究都有着一定的意义。一、诗画交辉情景融《游痕》诗共两首:第一首《湖心》;  相似文献   

11.
叶子 《百姓生活》2012,(12):52-53
“延安五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人。“延安“老”这一称谓,源自朱德总司令1942年写的《游南泥湾》一诗,诗中有“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等句。  相似文献   

12.
《楚辞》之"游",来自作者因主体情感抑郁而产生的行动,通过"游"可以纾解作者愤懑,"游"和抒情具有相互影响及互补关系。《楚辞》之"游",在汉代成为诗教传统下的言志抒情。楚文化本的浓烈抒情气氛,奠定了《楚辞》之"游"的原生抒情特质,显现出抒情诗人的主体性。后世游仙文学不仅与其有契合之处,亦继承和改换其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13.
周寅宾、钱振民二先生整理的《李东阳集》为目前收录李东阳作品最全的集子,然犹有未尽。通过使用少为文学研究界所关注的碑刻、书画等文献资料,辑得李东阳佚作12篇。其中《跋<夏忠靖公集>》对了解《夏忠靖集》早期面貌提供了可贵的材料。其余佚作对研究李东阳交游、书学观及其诗文系年也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游”贯穿于《庄子》。“游”的过程是体道的过程,亦是审美的过程。道教心目中的至大至美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游”来获得。“游”之游,是指进入“游”的审美状态;“游”之观,是指审美途径;“游”之化,是指审美境界和归属。而极具道教色彩的“游”之仙,是在“游”之化的基础上,人为突破形体在“游”中的局限所做的一种努力,从而使人达到在心灵和形体上的真正的逍遥“游”,使道教意义上的“游”,具备了审美与宗教的两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不仅以饱含感伤味的小说惊世骇俗,还以清新隽永的散文雄踞文坛。他的散文,不仅记人、叙事、抒情很有特色,山水游记更是成就卓著。1934年出版的《履痕处处》,汇其《杭江小历纪程》等十一篇游记,1936年增订为《达夫游记》(删去《黄山札耍》一篇,增添《桐君山的再到》等十三篇),共收二十三篇。此外还写有《闽游滴沥》、《马六甲记游》等十篇游记。总计四十三篇,约十八万字。这些游记,于画山绣水中袒露着作者的人生慨叹  相似文献   

16.
屈原伟大的抒情长诗《离骚》中的女媭是什么人,历来争论不休;“余以兰可恃兮”的“兰”究竟是不是子兰,也各有不同的说法。这两个问题性质相似,颇有加以探讨的必要。一、女媭非屈原亲人辨前人对女媭的身份有如下各种说法:王逸以为是屈原之姊,郑玄以为是屈原之妹,贾逵则认为是女子的泛称,汪瑗认为是比喻党人的贱妾,李陈玉认为是使女,周拱辰认为是女巫(以上均见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引)。近人有下列不同意见:郭沫若主张是屈原的“女伴”(《屈原研究》),姜亮夫赞成“贱妾”说(《屈原赋校注》),游国恩认为是作品中假设的人物,是师傅保姆一类老太婆(《楚辞论文集·楚辞女性中心说》),也有以为是屈原之母的(龚维英《女媭为屈母说》,1982年第三期《贵州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早年致力于中国古典书籍的学习,青年时期则游历南北各省,既广泛接触了现实的中国社会,又广泛接触了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社会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学篇》、《思篇》、《思纬壹(?)台短书—报贝元征》、《兴算学议》、《北游访学说》、《仁学》等,其中尤以《仁学》为重要,它集中反映了谭氏的自然观、认识论及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8.
"游"是《淮南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虽承袭于《庄子》,但其思想旨趣已有所变化,凸显出贵族化的政治追求与生命理想。"真人"等是《淮南子》之"游"的理想的生命主体,表现出将生命与政治一体化的思想倾向,这是《淮南子》生命哲学对《庄子》思想的扬弃。《淮南子》之"游"具有浓厚的神仙化意味,比《庄子》更能彰显出道家的生命信仰。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早年致力于中国古典书籍的学习,青年时期则游历南北各省,既广泛接触了现实的中国社会,又广泛接触了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社会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学篇》、《思篇》、《思纬壹(?)台短书—报贝元征》、《兴算学议》、《北游访学说》、《仁学》等,其中尤以《仁学》为重要,它集中反映了谭氏的自然观、认识论及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开风气之先的朝代,在实学思想影响下,王士性和徐霞客凭“游”成就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发现他们都把“游”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游的条件、游的价值取向及游的本质等方面有差异性。两人的“游道”对今人的启示是:发掘”游”的修身养性之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除现代旅游业的消费主义之殇,重视旅游的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