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文学传播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学是研究文学媒介、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等方面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文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外,文学传播学研究还应积极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空间结构、时间关系以及受众和媒介效果,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但时至今日,媒介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更凸显了传播学研究的严重滞后;而学术想象力的日渐枯竭,又导致我们对该学科所涉猎的研究对象极度的困惑和茫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传播学研究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展示,也涉及到传播学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同时对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架构进行了关注;在现状分析和评论其它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学今后理论建构的重点,并对其媒介、整合等主要研究的发展思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翻译传播学是对翻译学学科理论建构和学科空间的一种新尝试,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学科研究范畴,即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各种翻译现象进行外观式的探察。借用传播学的基本信息传播模式,对翻译过程中各个信息传递阶段进行逐一论述,指出翻译学科的研究可以从控制研究、文本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几个方面入手。翻译传播学是翻译学学科向更为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对翻译学的理论建构和学科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1996年至200c5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MCQ上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从发表时间、作者构成、主要研究范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认为:副教授与青年学者是研究的主要群体;实证研究将是主要的研究方法;简单数据分析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内地的新闻传播学侧重于采用人文研究的方法,这与我国的传统人文研究历史悠久、传播学引入时间短暂、实证研究学术氛围尚未形成有关.并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在严格的学术科研规范下充分利用手机与网络等现代科研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6.
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普通话已经在全国各地区及各民族得以大力推广。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普通话本身即是一种 连接不同人群和不同文化的重要媒介符号。探讨了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传播学意义,同时在分析民族地区普通话传播者、 受众、媒介及控制者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舆论领袖在普通话推广中的作用、如何按受众需求进行普通话推广以及如 何处理好民族语言与普通话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出现于二战以后的传播学,经过近60年的发展,从没成为主导性的学科。面临时代提出的巨大课题,传播学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最佳机遇,传播学研究的重心倾向媒介研究,传播的经济功能日趋重要,传播学的研究核心转向“信息人”研究。由于传播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中的特殊地位,传播学将成为学科部类之间联系的纽带。基于上述理由,传播学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导性学科。  相似文献   

8.
[摘要]以传播学专业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在对关键词进行一定程度人工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共词分析法探索国内传播学新媒体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国内传播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五个方面:危机传播与舆论监督、媒介形态与数字技术、社会媒体与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及其转型、媒介使用及受众分析。研究认为,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罗杰和约瑟夫所谓媒介研究四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今后对新媒体的研究应该在媒介自身和受众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影响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文化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途径源于人文科学的批判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它抛弃了“文本的权力”,抛弃了从属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服从于资本或国家控制的媒介权力的观念,专注于对受众从媒介文本获取意义及受众媒介使用经验的研究,其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和民族志学的。文化途径与传统主流途径的互补与互动,是今后传播学及受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着手国家公园试点的实践,而无论是提高公众保护认知还是传播国家公园理念都需要传播学研究的介入。国家公园传播学研究的基础目标建立在国家公园哲学理念荒野理想之上。国家公园的荒野属性与现代工业消费文化形成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得国家公园形成媒介仪式、媒介朝觐,风险传播以及公众参与等传播学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在“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上,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的百余名学者、专家、研究生,分传播理论、信息环境与社会发展媒介形象与媒介批评等18个小组进行了两天讨论。“打造学术品牌”是该论坛的长期目标,“建立华人社会主体性”为中国传播学研究指出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考量产品服务和媒介价值成为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一项日趋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课题.通过元分析法,对相关研究与理论模型进行厘清与梳理.基于认知神经传播学范式,开展对媒介用户使用体验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与分析.旨在构建相关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从逻辑技术层面对移动应用产品的用户体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在"用户中心化"的智能媒介产品时代,结论有一定的指导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多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对传播学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多媒体传播丰富了传播学理论,因此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衍生出一门边缘学科——多媒体传播学,就显得很自然。文章主要对多媒体传播学的学科构建进行讨论,探讨了多媒体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等,并展望了多媒体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传播概念的要点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及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方式革命都带来"传"的进步与"通"的更大可能性,因此"传播方式"是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就中国传播学研究现状而言,重点应在传播史、媒介舆论监督和跨文化传播方面。论文所言方法重点在于传播学为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所提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有关社会转型之论述此起彼伏,论者常推举电子媒介以及时间概念之重要,但却不愿意多着笔墨关注时间,这无疑是传播研究的机遇:研究者应抓住时间与电子媒介之关系,发展基础理论,形成传播研究之新"十字路口".以往传播研究虽也涉及时间概念,如"媒介使用时间"、"广电媒体对日常生活时间之建构"、"新闻报导与时间概念"、"英尼斯'传播的偏向'".但研究者或仅将时间单纯视为工具,或仅研究测量意义之时间,对时间观念关注甚少.因此,从历史角度研究时间观念之变迁,重视电子媒介对新时间观念之塑形,未来更可发展传播学之时空理论,这对增加传播学的理论性与自主性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西方大众传播学、西方与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学的研究概况、传播学的理论及主要派别,指出了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传播学研究途径的总设想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CSSCI数据对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评价,从论文的引用数量分析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从引文类型考察学科视野的拓展,从引文文种分析本学科对国外成果的吸收情况,还对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进行了分析.除此以外,论文还统计分析了对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与著作.  相似文献   

18.
从传播学视角看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阙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传播与教育实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传播学的原理与方法也适应于教育研究,适应于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传播学总体上分为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分析等5大领域。从传播学的独特视角,观照作为传播行为之一的新闻学教育,审视其存在的阙失,以期找到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今年8月,上海外国语学院举办了第一属上海传播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美洲、大洋洲、亚洲的五十多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交流了各国在传播学研究方面的新发展,探讨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传播学的新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一些新闻研究单位也曾召开过几次学术研讨会,发表了一些论文与著作,介绍了国外对传播学研究的情况。传播学,这门几年前对我国学术界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