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社会管理服务与社会需求、公众期望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之后,原有的单位管理服务网络在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服务网络还不够完善,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得不到在“单位人”时期的贴身照顾,原有的社会管理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开展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法治更为成熟的国家来说,在我国,法律的实施效果较差。在法律明文规制的领域内,人们多习惯于依靠对社会“潜规则”的领悟心得来指导交往和处理问题,而法律被搁置一旁。这种现象可以被细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和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制度的冲突而存在。这一部分从近代中国输入西方文明、移植国外法律制度开始成为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二是本文所要论及的,即在没有法律移植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社会本身就存在这种现象。如果把法律看作社会共同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造成任何法律现象的原因都是整体的,对现象的解释便有无限的可能性。其中,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念对造成法律条文的不被执行或不可执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学界、政界、舆论界,一谈到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几乎都会提到“左右之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左”和“右”也被视为最主要的两大阵营。因此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分歧和对立.也通常被看成“左右之争”。但是,从政治学理论看,用“左”和“右”的概念来解读中国社会的思想分歧,事实上背离了“左”和“右”这两个政治概念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对妇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深圳市妇联以“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把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方式、方法引进妇联工作.探索妇女工作的标准化、长效化.是对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号召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5.
上两个月我一直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反省歧视与社会结构不公平的关系.电影主角的遭遇足以印证.没有公平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面对生活的挑战就越多、越大,个人的自我实现就充满更多的障碍。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既然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人潜质的发挥:那么,要自我得以实现,扫除歧视毫无疑问就成为我们的专业使命及具体要做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6.
人社部新闻发言入尹成基日前表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将借鉴国外经验,拟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措施,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养老问题之所以从一个公共话题发酵成全民热议的焦点.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试图以“经济”的方式解决“社会”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退休是一种政治权利而并非普通社会管理的内容;恰如纳税是公民法定义务而非可选责任。  相似文献   

7.
主编寄语     
和几个年轻朋友讨论一个老话题,就是如何“观察社会”。聊来聊去归到一点:观察“社会”其实就是观察“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事物”和“社会”不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身边的事物”实际上就是“社会”。如果忽略了“身边的事物”这个“个别”,“一般”的“社会”还会有吗?宋儒所说的“理一分殊”,费孝通概括的“差序格局”,就从纵、横两个方向提供了观察社会的角度,值得好好琢磨。  相似文献   

8.
“人间新工人食堂”期望做成一个有公益心、有良知的社会企业.它不仅要盈利.要增加这个社会的经济总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整个社会“善”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主编寄语     
本期的特别观察讨论“网络社会”问题,编好之后与几个年轻朋友谈体会,突然觉得“网络”是不是能称得上“社会”其实颇值得一问。“社会”要义之最核心的一条,是指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社会是牢固稳定,还是松散动荡,所区别的主要就是这种依存关系的粘度和强度。互联网是什么?想上就上,想下就下,谈得来就热聊,谈不来就断线,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能算得上是“社会”吗?有一个命题叫“社会是网”,我理解;但若反过来说“网是社会”,尤其是把这个“网”定义为互联网,那可能就有问题了,此…  相似文献   

10.
“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构成“非我“的有自然和“他人”。我与“非我”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对“非我”应当具有何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人”是“非我”中的重要部分,我与“他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我对“他人”应当具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以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是以达致“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为其本质特征的.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不仅在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看.很难判断“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孰好孰坏。要评价它们的优劣,必须联系其他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社会适应与社会不适应为切入点,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结合“80后”产生的社会背景,对部分“80后”心理品质进行了逻辑演绎和事实分析。文章从“80后”、“80后现象”引入,联系有关社会分工、分化、异质性理论,着重分析了部分“80后”的社会适应与社会不适应问题及表现,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中国式XX”迅速传播并成为网络及媒体新宠,该词汇甚至在2012年12月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它的迅速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并试图揭示其语义演变与社会发展、人们心理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定的社会历史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大跃进”造就了领导人这一群体特殊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精忠报国、急于求成、“左”倾定势、趋利从众等心理。其中多方面的因素酝酿了“大跃进”时期领导人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6.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的关于“混社会”的对话基本都是这样的:甲:啊!老乙,最近过得怎么样啊?乙:哎呀,是老甲啊,没啥好的,这社会,凑合着混呗!尔后常常是甲乙二人同叹一声,或者会心地一笑。由这段对话出发,当我们试着把一些动词与“社会”这个词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一般可以找到这样一些搭配:“间社会”、“入社会”、“进社会”,但能够用来表示人在社会这个地方的存在状态的这个东西,最终似乎都是“混社会”或者“在社会上混”,似乎不存在“住社会”之类的用法。而“闯社会”、“入社会”、“进社会”又都在表达一种从社会外到社会内的状态转换,  相似文献   

17.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已作为重要内容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由许多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其中老年人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学以致用”是中国最经典的学习目的论。我们在上海一所高中的高一年级两个班里做了“学习目的”的调查,其中不乏这样的回答:“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将来生活富足愉快,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了家人和自己的虚荣心,考上好大学”;“家长逼的,很无奈”,“为了不让老爸老妈骂”;“为了出入哈根达斯像出入自家门前的小卖部”;“为了车子、房子、女子”……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大约有80%以上的同学都提到了学习是为了考大学,找好工作, 将来过上好生活。周恩来当年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也曾激励了几代学子,如今时代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谁要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八成会被认为是故作姿态。从这些孩子的回答来看,他们的学习目的无疑更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正是这种功利性使得“学习”失去了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乐趣,而成为一种负担。然而,简单指责这种功利目的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因为它更多是来自社会的影响。那么,今天的社会究竟应该给学子们怎样一种学习目的论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9.
王延俊 《职业》2014,(33):107-107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使用“说”教与“做”教的教学方法,力争使中职教育更贴近企业实际.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一则题为《“奔奔族”(1975-1985年出生的人)一中国社会压力最大、最水深火热的族群》的帖子引爆各大网站论坛社区。文中指出:“奔奔族”既是“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又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他们身处于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高的“三高时代”。“奔奔族”一词,源于他们“一路嚎叫不停地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