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强调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价值,把学生、教师当人看,教学为人存在,使人成为人。传统学徒制技艺传承过程蕴涵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包括:学徒入学的自愿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过程的默会性、有合乎时代的文化传承、教学与生活合一、注重自主创新和发展。这些方面在西方现代学徒制中也有较为清晰的体现。我国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现人道精神的着力点还包括加强对“师傅”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职业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2.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en popular introductions to social psychology, we will show that Karl Popper's philosophy of ‘critical rationalism’ so far has had little to no traceable influence on the epistemolog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psychology. If Popper is quoted or mentioned in the textbooks at all,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falsificationism’ is reduced to a mere ‘falsifiability’ and some central elements of critical rationalism are left out – those that are incompatible with positivism and inductivism. Echoing earli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Popper to social psychology by Paul Meehl and Tom Pettigrew, we will argue that a discussing Popper's ideas in more depth could help social psychology to move forward in view of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Pashler and Wagenmakers, 2012) that has emerged recently in view of the ‘Stapel affair’ and the reports of failures to replicate social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in high‐powered replication attempts.  相似文献   
3.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a British imperial archive on China and the global politics of empire over the last century and a half. Drawing upon the theoretical work of Bruno Latour, Gayatri Spivak and Thomas Richards,the archive is explored as a coherent set of material practices designed to decode and recode China and other colonized territories. Imagined as an interfa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the state, the British archive requi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pistemological network designed to generate knowledge on China. The knowledge so produced was then used to manipulate local scenes and to provide intelligence in ‘the Great Game’, the continuing contest with Russia over domination in Central Asia. Because of its desire for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other peoples and places, the archive also generated its own phantasms, ones which threatened to undermine and destroy empire. This process of self-haunting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figure of Fu-Manchu, a discernible mutation of epistemological empire, and linked to the cold war which emerged on the Eurasian landmass after 1945.  相似文献   
4.
陈嘉明 《文史哲》2004,1(4):93-98
基础主义可溯源至亚里士多德哲学。作为一种确证的理论,它面对的主要是"回溯论证"的问题。当代基础主义者一般采取经验论的观点。他们需要解决的,包括基础信念的存在、能够对上位概念提供支持,以及它们本身必须是自我确证的、独立于其他信念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基础主义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基础主义的理论有其合理性,这表现在基础信念是存在的,基础主义所论及的论证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是一种基本的信念或知识的确证方法。不过,基础主义有关"基础信念"的界定需要进行某些修改与补充。  相似文献   
5.
6.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话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如果仅从个体心理的基础来看,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的分析,以及他所指出的去除自我中心的途径,是基本正确的。但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明显的认知中心论,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忽略了符号功能与摆脱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石之瑜 《社会科学》2006,(2):166-179
中国研究发展至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出现了自我认识上的困惑。原本各有其所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出现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研究遭到的挑战,其巨大的潜能与严肃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知识伦理体系的勾勒,以及未来这个体系的开展,与个别研究者在其中位置的界定与迁移,共同赋予研究者一种赖以自我定位的空间意识,使研究者对自己所同意或不同意的知识立场,能掌握某种伦理上的相对关系。本文将知识的性质归纳成三个不同的面向——欧洲中心与中国中心;共时性与历史性;物质性与诠释性——使得在某一个面向看似迥异的知识立场,在其它面向却因为归属于相互接近的位置,出现对话的可能性,并得以一探彼此之究竟。更重要的是知识伦理关系的建立容许研究对象加入对话,这个对话可以由研究对象直接参与,也可以由研究者假想参与,更可以由其它研究者代理参与。这样的无限空间将吸引每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反省,丛而使他不会再继续甘愿拘泥在一个特定知识主张之中。  相似文献   
8.
刘开会 《文史哲》2004,(4):99-103
以詹姆士为代表的人道主义知识论或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为的结果,并且造出来是给人用的;以福柯为代表的反人道主义的知识论或真理观认为,每一个话语实践都可以由它所形成的知识来确定,而话语实践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因此,知识或真理是由权力造就的。在这两种知识论或真理观中,福柯的知识论或真理观显得更为合理。实际上,知识或真理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的,并由人的实践效果来衡量,这就决定了知识或真理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学者海登.怀特认为事件与故事的差异在于故事特有的生成过程和再现模式。其实,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于此,还在于被"发现"的事件与被"发明"的故事分别是创造性反应和能动性反映两种认识活动的结果。事件与故事之差异折射出发生认识论与能动反映论两种哲学观的分野。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其主流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它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循着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由认识论到方法论的方向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