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28篇
  免费   718篇
  国内免费   187篇
管理学   234篇
民族学   664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222篇
丛书文集   2916篇
理论方法论   867篇
综合类   15719篇
社会学   1037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1080篇
  2013年   1112篇
  2012年   1480篇
  2011年   1599篇
  2010年   1351篇
  2009年   1340篇
  2008年   1409篇
  2007年   1785篇
  2006年   1757篇
  2005年   1491篇
  2004年   1422篇
  2003年   1299篇
  2002年   1032篇
  2001年   839篇
  2000年   445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相似文献   
2.
文化历来都是哲学和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讨论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方面的有关问题,并且选择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例,引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旅游演艺的灵魂,旅游演艺即为通过对真实的地域文化进行抽离、截取、裁剪等艺术性加工所形成的具有舞台美感的旅游表演,并使真实的文化转变成舞台上的文化。由于利益诉求不同,旅游演艺相关各方对于文化真实性的关注角度存在一定差异。旅游演艺在对地域文化进行艺术加工的同时,也在对地域文化进行着解构与重构。地域文化真实性在解构与重构过程中发生改变,也使得旅游演艺相关各方对文化真实性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尽管地域文化真实性因旅游演艺的介入而发生变化这一客观事实引起了一定的悲哀性慨叹,但总体而言旅游演艺重构或生产"新文化"这一过程既是美好的现实,更是美好的"真实",另外,这类"新文化"同样值得尊重,其是地域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真实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艺术形态。在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土壤、社会再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功能等方面的变迁,致使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传承内容、动力、方式及评判标准发生变化。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自身的文化内涵的拓深和增值,以适应民众正在或已经改变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治理经历了从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的革命宪法,新中国成立初期移植苏联宪制模式及本土化探索,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的新局面。百年宪法治理历程曲折蹒跚,终坚定向前,经验值得弘扬。宪法治理模式的移植当慎重,宪法的权威应维护,加强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制创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The landscape of political humor and satire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it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relevant aspect of our culture. Although scholars have been actively trying to capture this change, majority of the existing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humor and satire in politics still reduce these phenomena to mere genres or rhetoric tools. In addition, they provide insufficient accounts concerning the reception of humor and satire, and neglect to interpret and explain what they communicate. In the articl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humor and satire outside of a political context, followed by an overview of studies discussing humor and satire in politics through their applications in social movements, as leadership tools, and through their manifestations in mass media has been presented. Lastly, a cultural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o the field has been introduced.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approaching humor and satire in politics through a structural hermeneutic method of the Strong Program will enable us to recognize and treat political humor and satire as autonomous and complex cultural systems which carry an internal power to move people.  相似文献   
7.
池田大作提出把人的心与心联结起来的“精神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道路,从他坚信“内修”的东方文化价值、身体力行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重视民众力量和价值三个方面,可以领略池田大作旨在通过沟通东西方文化、推进建立和平世界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8.
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高校如何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12、2013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着重从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树立、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强、加大传统文化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多元化教学渠道的开辟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文章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是区域高等教育战略规划领域的成功范例,规划内容通过州宪法性效力、州法律法规性效力以及行业约定性效力三种形式发挥作用。准确把握关键问题、秉持院校自治理念、深入开展调研等做法值得借鉴。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规划应当坚持治理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和系统论理念,对区域高校定位作出合理预期与安排,引导区域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When are identity dilemmas—when people possess identities that 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 and both are potentially stigmatizing—most likely to occur? Are they the result of generic social processes? A review of some of the extant research on “identity work” suggests that historical “misalignments” of culture and stratification, which we refer to as “lag,” creat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stigma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inequalities. Lag is exacerbated by complex, intersecting axes of hierarchy, and amplified as symbolic environments globalize and subcultures multiply. Articulating culture and structure reveals how power plays out in interaction, and highlights the omnipresence of struggles for treatment as “fully human.” We consider whether “alignment” is even possible whe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ocial location intertwine, compete, and collide. Following Schwalbe and Mason‐Schrock (1996), we argue that “subcultural” or collective identity work that brings new meanings into dominant cultural narratives may offer the greatest hope, but in the interim all coping strategies are cos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