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综合类   2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思想发展中,曾经历过“哲学时期”和实证科学的时期。在“哲学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持肯定的态度,哲学成为他们思想发展的核心,哲学原则成为他们思考现实问题的基本依据。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起来反对哲学、否定哲学,“离开哲学基地”。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是:反对从原则出发,反对站在“哲学基地”上解决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主张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反对哲学、主张实证科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否定世界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12.
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问题,离不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当代的实际问题这两个方面。不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有什么价值;不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当代的问题,就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当前有两个口号,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问题研究上的上述两个方面,这就是“回到马克思”与“让马克思走入当代”。有些人把这两个口号对立起来,我以为是不对的。从形式上看,或者对这两个命题作不正确的理解,这两个口号会是对立的。但事实上,这两个命题是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 …  相似文献   
1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两个对应的派别。它们的对立,源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看法。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1]恩格斯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2]这一派哲学家我们称之为可知论者,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事过一百多年.马克思的这个命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理论界重新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似乎仍然是一个未揭出谜底的谜。人们在探究:马克思这个命题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表述,还只是一个没有普遍历史观意义的特设性命题?社会的发展究竟有没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的命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不是没有根据的。重新探讨马克思的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在理论上深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在实践上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科学的历史观指导。  相似文献   
15.
我曾在1990年《求是》第6期上发表《关于“超越”论之我见》一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超越”论思潮提出批评。《人文杂志》同年第6期上,发表翁寒松同志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性”问题》一文,对我和其他同志对“超越”论提出的批评进行批评。翁文对我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我误解了高清海同志的“超越”说,不能在“超越”说的本来意义上去批评“超越”说,因而显得我是在跟风车进行战斗了;第二,我的整个批评,表明我仍然  相似文献   
16.
(1)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界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实践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即社会形式,它是精神活动的对立物,同时又是精神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我主张第二种意见。本文从主体和主观概念的区别这一角度,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本性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17.
"理解"作为对事物的认识,是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的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认识论的视野中的探讨。"理解"作为对文本意义的把握,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对理解真理性的探讨是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的探讨。解释学与认识论是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有不同的意义。在解释学的视野中,"理解的真理性"问题有:解释学是否应关注理解的真理性?理解是否具有真理性即理解是否有正确与错误?衡量、检验理解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解释学作为对文本意义理解的研究,应当关注理解的真理性问题。理解的真理性,就是理解的正确性,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同一性。人类全部理解实践证明,正确理解是可能的,误解也是存在的。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或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19.
要解决物质本体论问题上的关键是要解决物质本体论和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物质本体论是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如果是,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哪一个方面的认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正确理解物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吸取了哲学讨论中的各自的长处,同时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坚持物质本体论的人们的长处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肯定了物质本体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理论意义,它的缺点是没有解决思考本体论问题的科学的立足点,同时夸大了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反对物质本体论的人们实际上提示了思考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就是人的现实的存在即实践,但是,它们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个立足点,因而也不能从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出发去科学地解决物质本体论的问题,否认了物质本体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把人的现实存在理解为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即实践,从而从人的现实存在、从实践出发去解决物质本体论的现实可能性及其意义,解决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张一兵教授的新作《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 ,是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文本的“几乎殚精竭虑的哲学解读” ,真实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很值得一读。作者站在现时代的基础上 ,为了回答现时代所面对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回到马克思”。作者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具有新的理论视角和科学的解释学态度 ,分析精细 ,逻辑严密 ,见解独特而深刻 ,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能对读者产生一种心灵震撼的作用。这一著作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实质和解决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