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5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131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33篇
丛书文集   3214篇
理论方法论   495篇
综合类   3155篇
社会学   174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318篇
  2002年   332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6 毫秒
991.
解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元问题”,其根本在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传统本体论表征着人类摆脱自身的无根化、追寻存在根基的终极关怀,它构成了理解解放论的终极追求的思想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与其本体论的演化逻辑是一致的,是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展现的。正确地认识资本逻辑运动的辩证规律,才能真正抓住马克思解放论的革命性之所在,从作为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生产劳动出发,不断超越现实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生产关系,去构建新的通往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终极道路。  相似文献   
992.
儒家思想有其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这是它同马克思主义能够相契合的一个重要缘由。因为马克思所特有的运思方式,就在于在西方哲学史上恢复了对时间性的信赖,开辟了"历史地思"的独特路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运思方式上的一致,才是两者实现其可能之会通的根本前提。因为它从哲学意义上保证了会通双方在元问题(meta)层面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99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被认定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科技审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理论准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马克思科技审度的思想精华是分别通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异化、科学技术与自由这三个焦点而展开的理论思考。主要结论有:(1)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科学技术异化是造成对自然奴役的重要角色;(3)科学技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深刻影响着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99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尽管马克思没有在文本中明确提出过"生态"一词,但马克思却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贯穿始终。当前学术界对《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由对象性关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二是从"人化自然"角度考察人与自然关系;三是从劳动异化理论探析人与自然关系;四是构想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995.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而且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强调了《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不仅重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重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以自然关系为模式来观察人类社会,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的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996.
康德在对传统的一般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时,划定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范围,人们超出这种规定性所认识到的形而上学的对象是"诡辩的假科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人们研究和批判的对象划定了界限,即以人的实践为前提的人类自然,若跨越这一界限去探寻在人之外的纯粹自然,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但是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又有所不同,康德是以不可知论和二元论为出发点以建立新的道德形而上学为归宿,而马克思则要抛弃任何先验的和超验的形而上学,可见,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997.
凯尔森在"自然法学说"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左右夹击中提炼且论证了"纯粹规范"的自主性,并基于此批评马克思陷入了"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双重混淆:一方面误将"法律的现实"视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误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视为"现实的科学"。但实际上,凯尔森误解了马克思展开"资本逻辑"的理论坐标与表述形式,同时,由于他将康德的先验方法引入实在法时否定了"应然"层次的客观性,因此无法为"纯粹规范"确立恰当的逻辑形式并陷入了"规范非理性主义"。通过考察凯尔森"规范逻辑"的内在困难可以发现,在处理"特殊的对象"与"特殊的逻辑"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基于"生产一般"的抽象所构造的"资本的逻辑"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风廉政建设问责观对我国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制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式、动力和目标等进行了科学分析,当下应积极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思想,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肃监督问责、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多元参与和拓宽问责体系,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99.
马克思在中学时立下了"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初心,并用毕生精力在践行初心。为此,他刻苦学习、勤于理论研究、改变了世界、正确指导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发展。新时代青年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要学习马克思坚守初心,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