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6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496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96篇
人才学   92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1419篇
理论方法论   273篇
综合类   3025篇
社会学   508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36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随着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此项实践教学在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上大有助益。“以学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本质与“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一致。“以学为中心”的翻转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以互联网等多媒体媒介为依托,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中,以“新闻一周报”“课堂模拟”“时政热点讨论”及“创新项目设计”等翻转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82.
83.
8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孙倬章则是“以工立国”派的重要拥趸,他们主要着眼于现实,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阶级也参与到了论战中,与他们相比,“名流”论战者有着更为宏观、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把握。传统认为“工农之争”的论战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农立国”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这一思想的产生,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理论、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这一思想的深厚意蕴,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新时代中国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打好三大攻坚战,缩小两大差距,提升五大文明,又要稳步迈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相似文献   
86.
87.
湘军具有与历代军队完全不同的节制机制,是一支以理学维系的新军系。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在其应对艰巨的经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礼为宗,以诚为心,以术为辅的治军经世之道。  相似文献   
88.
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从目标而言就是“文化塑校”,就是要以校园特色文化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地方本科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文化人”,就是要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言行举止,从而实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大学功能。按照“文化塑校”的战略,凝炼大学的育人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需要传承校史的根的文化、弘扬校训的励志文化、彰显校友的创业文化和优化校园的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89.
作为信仰的一种“此在”的历史性表达形式,“诸宗教”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我们回到“宗教”之本义,并在此视域下分析李提摩太之佛耶对话思想。李提摩太之佛耶对话的主体并非两种“具体化”后的制度性宗教,因此,李氏之佛耶对话并非“援佛入耶”的“置换模式”,而是以上帝之国在世界的建立为目标、以治理世间之苦难与罪为途径的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90.
整个“南海仲裁案”新闻报道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对翻译报道中不尽人意之处有必要作一些反思。从以名举实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南海新闻翻译报道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分析研究表明,媒体对“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ruling”“South China Sea”“Scarborough Reef”和“Taiping Rock”等关键性词语翻译欠妥,这样的新闻报道容易造成误会并带来不良后果。基于此,国际新闻报道过程中应提倡树立国家翻译安全观,国际新闻的翻译、编译和摘译等必须讲政治,切不可率尔操觚、张冠李戴或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