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3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18篇
理论方法论   92篇
综合类   1246篇
社会学   6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或曰"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人类除了物质方面的生存、发展之外,还有精神—心理方面"。它包括"吃饭哲学论"、"个体发展论"、"心理建设论",旨在构筑"两种乌托邦",一是"社会工程的乌托邦",二是"人性的乌托邦",以期走向"人类大同"——"自由个体"与"自由王国"。李泽厚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自由个体",也即由人类生存的总体回到个体和个体的心理,但并未舍去前者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2.
作为生活于时间和空间中的有限存在者,人总希望在有限的时空之外寻找到无限的宇宙本体或精神寄托,以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于是形而上学便成为一种永恒的诱惑。正是在这种诱惑的驱使下,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才制造出了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道德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情感本体论等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学命题。然而不幸的是,人类的理性并不具备超越时空去探索超验本体的认识能力,我们也便无法建立一种具有学理依据的形而上学。通过认真的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然本体论是不可能的,神学本体论是不可能的,道德本体论是不可能的,历史本体论是不可能的,情感本体论也是不可能的。本体如果存在,那也只能是信仰的对象而非认识的对象。正如我们没有权利把信仰变成知识一样,我们也无法将本体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便是"本体论",即所谓"第一哲学"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53.
"新批评"传入中国后,在文学语言观念上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学批评反对传统的语言载体论,开始重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实现了语言意识的最初自觉;二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文学本体论"大讨论,产生了由语言载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向,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本体地位,但由于对"新批评"的误读和中国化的文论环境,文学批评又最终走向了主体论;三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文学批评面临价值虚无主义的危机,重新讨论"新批评",有利于文学价值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4.
在研究茶陵和前七子派关系时,近人陈田提出了很有影响的“坛坫下移郎署”说。而之前的明清人则认为两派或是前后相承,或是前正后邪。追索康海父亲墓文写作这一标志性分裂事件,从写作权利“旧例”的被颠覆和前七子派记述者的预设叙事逻辑,可见其实质是争夺世俗文章的书写权利,并影响了中晚明的文学下移大势。然面对前七子的系列“进攻”,茶陵派则多是“虚应”和“暗战”。这与前七子出于茶陵派有关,更与流派论争并不一定流于现实斗争的表现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55.
从系统论的视角,从管理的起源、管理的基本要素(主体)、组织结构(主体秩序)和管理过程(主体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管理的本质,并指出管理是以组织为载体而存在于世的生命体的意志过程,通过适应和积极面世的实践活动以界定和实现自身;从管理活动的界定、管理价值的内在性和秩序性、组织道德层次等方面论证了管理的目的论价值;从管理的方法论、原则和管理艺术等方面论证了怎样管理.从而说明了管理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6.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建构主义转向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期,哲学和社会学中的建构主义被引入西方国际关系学科,从而导致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从主流理性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转向建构主义的社会本体论。建构主义的社会本体论将国际关系看作社会实在,强调是人的实践以及实践中产生的观念使权力和利益等物质力量具有意义。这种本体论的转向对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7.
环境意识乃当代人类生存观念的重大变化 ,本质上是生存论意识。自然环境是人生存的内在要素。环境具体承载着由人与自然所构成的开放性的生存统一体。通过反省技术理性的状况 ,重思伦理学的本体论原旨 ,自然的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得以揭示出来。应当通过对人的感性活动的肯定以及当代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自身批判 ,赋予人与自然以主体间性。人与自然的生存论统一是通过社会化的人的历史性生成所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8.
胡宏在总结北宋理学的基础之上,通过阐释、发挥、利用《中庸》、《孟子》及《易传》等思想资料,提出了其既具超越性又具内在性的性本体理论,并通过对《四书》中有关思想资料的阐释、发挥、利用,提出了其工夫论。在其理学体系的建构中,《四书》思想资料是重要的学术依托。  相似文献   
159.
实践与人的现实生命--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点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来 《学术研究》2004,3(11):46-51
“生存论本体论”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界不少学者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视野来深入阐发马克思哲学所作的一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探索。本文以哲学史为深层背景 ,通过对实践概念与人的现实生命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 ,着重阐述了“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根据、主要问题、基本内容和根本旨趣。笔者希望通过这种有益的讨论 ,切实活跃和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0.
本文着重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以及它在文学文本中的呈现。本文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内部去寻找“怀旧”意识产生的理论“生态环境”,并探索“诗人还乡”所要归回的“生活世界”。文艺作品中的个人性“怀旧”是一种审美活动 ,经过艺术表达之后的“怀旧”事件明显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怀旧”活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 ,集体性“怀旧”深刻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