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38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38篇
理论方法论   72篇
综合类   779篇
社会学   6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时期.学者们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眼光,体现在史料上,新旧学者对史料的态度与认知颇为不同.由于眼光的不同,史料的价值也迥然有别.新派学人具有一种新的史料现,认为一切史料都是平等的,都有其价值,史料的范围大为扩充.而旧式学者则仍保持旧有的史料现,重视文字史料,轻视实物材料.民国新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与新派学人的史料现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上海虹口公园爆炸案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了正义的惩罚。提高了临时政府在国际上的声誉 ,鼓舞了韩国人民的反日斗志 ,同时也使临时政府获得中国国民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摆脱了所处的困境 ,最终使大韩民国政府成为韩国独立运动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3.
大湘西的行政区划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持续性的调整之中。从民国初期,辰沅道一道管辖湘西19个县,到民国末期湘西分属于三个行政督察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湘西一个行政区管理永顺、沅陵、会同三个专区23个县,到1997年形成了一州两市的格局。这种调整从行政区划地域来说,是一种由大变小的趋势;从行政建置来说,是由少到多的设置。随着行政建置的变化,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5高峰山     
高峰山位于蓬溪县北二十五公里,海拔547米,有“川中第一峰”的说法。此地是得天独厚的灵岳福池,曾是以道为主,兼儒、佛文化的送佛场,今是龙门正宗的道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初唐,续建于晚清,扩建于民国。是得国民政府众多元老崇敬的宝刹,受国内十八行省朝拜的玄都。  相似文献   
15.
慧眼识翡翠     
summer 《女人世界》2006,(3):49-49
清至民国年间,珠宝行业有个行话叫“赌行”,所谓“赌行”,指的是珠宝玩家到珠宝行寻觅翡翠的一双慧眼。而眼下翡翠造假技艺高超,真假难辨,常令珠宝玩家大伤脑筋,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苏北由富庶到衰败的历史变化研究甚少,汪汉忠的《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该著作不仅以新的视野研究了苏北地区兴衰的地方史而且通过当时社会救济、灾荒防治等政策的研究使社会史学研究有了新的面貌,即灾害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政府及社会的灾荒政策问题,都有精到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保哨制度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凉山彝区主要交通线上具有军事保护性质的地方制度。民国时期,因凉山彝区民族关系紧张、交通梗阻,在凉山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于关键险要之处设置哨所,由哨兵保护行旅通过彝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凉山地区交通的畅通,但是在后期也给商旅带来经济负担,成为军阀征税的名目和壮大的政治资本,同时也造成当时民族关系进一步紧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孙倬章则是“以工立国”派的重要拥趸,他们主要着眼于现实,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阶级也参与到了论战中,与他们相比,“名流”论战者有着更为宏观、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把握。传统认为“工农之争”的论战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农立国”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国文学"的提出是学科自觉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世纪之交社会、文化思潮和心理的体现。"民国文学"还原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历史时空,由此建立起多元博弈的动态平衡结构。"民国文学"提出的最大初衷就在尽量剥去政治或文学的先验框架的外衣,重建民国文学鲜活多样的社会与文学生态。从宽松和包容的学术理想出发,"民国文学"的设想不失为活跃文学史编写的尝试。"民国文学"概念之所以在世纪之交的关节点上被提出,而作为历史选择的"剩余"重新征用,除了文学史逻辑及学界内部复杂缠绕的纠葛外,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转型后的重置和机制所致。"民国文学"的思路蕴含了多种预设。首先是科学和真理的指涉。其次是主体意识的自觉和学术精神的张扬。  相似文献   
20.
民国是一个国力衰微的时代,但它却盛产大师.章太炎、蔡元培、陈寅恪、梁漱溟、梅兰芳、徐志摩、闻一多、张爱玲、梁启超……他们在文学、哲学、史学、语言学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还有像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这样的大画家,鲁迅、沈从文、郁达夫等享誉世界的作家,也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民国为何会出现这种百花盛开、百家争鸣文化盛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