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47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521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从《论语·颜渊》棘子成曰章注疏来看,各家对文质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由《论语集解》、皇侃《义疏》简单强调文、质之异,到邢昺《注疏》指出文、质之同,再到朱子以质本文末来重申文、质的不同地位,最终在船山那里发展成为忠信为主,质内文外思想。从清儒对棘子成曰章的疏解来看,船山关于文质关系的认识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经典诠释的方法论,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可以从训诂的角度获知,鞟字实际包含着文、质两方面的义涵,而棘子成曰章其实是围绕对君子概念的不同理解展开的。  相似文献   
23.
儒学是生命的学问,生命化的诠释路径更能切中儒学的这一旨趣,也更有利于推动儒学走向现代社会。生命化诠释在目的上,旨在诠释某一学说的生命意涵;在使用的研究范式上,以生命学的范畴来进行;在研究态度上,强调研究者须投入炽热的情感和奉持的信念。在生命化诠释的视野中,儒学会呈现出一幅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图景。  相似文献   
24.
诠释学对教育研究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理解"与"诠释"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前提.质的研究是对人的研究,其目标就在于通过理解和诠释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25.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26.
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目的,在于从近年来哲学诠释学内部关于"诠释与修辞同出一源"的说法出发,先要检讨这一实际主张的历史渊源及理论立场依据,提出时曾遭受到的诸多批评和反对之声,从中真正了解此一旧说新议的现代意涵,然后再就其可言之成理的接受范围与程度内,转回探讨中国哲学语言观与经典诠释之间的相关问题。质言之,笔者会认为当前西方哲学诠释学中倡议的修辞学与诠释学同源同体、合则两利的说法,确实可以替回顾中国经典诠释的传统时提供若干启发,也能够为当前诠释注疏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7.
道家的素朴之性是人原初、先天的存在,只要人存在着,他就不断地展开着这一素朴恬淡的本性,持续地敞开自身,肩负着它的生存,承载着它的本性,这一本性只能在冥默中显现,在玄同的境域中展开。海德格尔批驳了那种把人在世界中存在分为精神与肉体两个方面:即人具有精神特性;人的身体占据着空间,这两个方面都把精神和身体看作现成的东西。他认为寻根溯源返回到生存基础的过程是学习如何本真生存的过程,是去寻找与人擦身而过存在的过程,是重新持守存在、呵护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8.
德才兼备是任何时空下选拔官员的基本准则,但"德"与"才"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国,"德"应该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才"应该包括业务知识与素质、管理知识与素质和法律知识与素质。  相似文献   
29.
围绕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的关键线索——"宙斯的意愿",形成了当代荷马史诗诠释中的两种不同路向:分别为发掘荷马诗歌口传要素的"口头诗学"解读方式与回归荷马史诗原初创作语境及意图的"经典"解读方式。尽管二者各执一词,聚讼不休,实际上共同推进了荷马史诗的深度阐释。  相似文献   
30.
法学流派的涌现是中国法律学人的夙愿。虽经中国法学者的多方呼吁,但法学流派的“建构”依然步履蹒跚。从对中国法学流派划分诸种观点的评析中,可以说明流派化意识是形成法学流派的重要因素。法学流派像其他任何流派的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法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哲学基础、方法论运用、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是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当下,法学中国化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法学应解决中国问题,法学流派的建构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法学流派。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反映中国人对世界法学做出独特奉献的法学流派。这也是对法学向何处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