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3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23.
镜像人物     
《人鬼情未了》男主演因癌症去世。9月14日,美国经典影片《人鬼情未了》男主角扮演者帕特里克·斯韦兹因胰腺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7岁。这是帕特里克·斯韦兹(左)1987年参演的影片《辣身舞》的剧照。  相似文献   
24.
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市场化的经济文化语境中 ,女性写作者通过与大地 /自然、他者、自我的对话性抒写 ,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和现实存在作出个人形象化的反映与思考 ,并以个体的写作实践间接地提出各自不同的突围策略 ,其共同审美指的是以交往理性代替工具理性 ,以实现在崭新语境中的自我重构  相似文献   
25.
“中国认同”是西方汉学与中国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问题域。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证成。由于中西文化视角的差异,西方学界对中国的认知建立在“他者”框架基础上,形成一种“镜像”的“中国的认同”,其使得“中国认同”失焦、失准。这是“中国认同”问题式的学理源起。受西方影响,海外华人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分别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性认同”与“‘文明—国家’二元体认同”的“中国认同”命题的逻辑证成路径。“中国的认同”把中国文明体国家置于西方民族国家的对位,“中国性认同”把中华文化传统置于群体权益的对位,“‘文明—国家’二元体认同”把中华文明的国家大共同体置于地域文化的地区小共同体的对位。“中国认同”出现“镜像”以及“中国认同”问题式出现多重逻辑证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民族与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失调与分离。只有通过“中国认同”问题式来质疑“他者”,建立起“中国认同”的中华文化本位立场,树立国家认同优先于地域认同的“中国认同”问题式的基本前提,才能还原“中国认同”的“原真性”,重构民族主体性,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中国认同”的“原真性”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体性,以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网络安全性的角度 ,分析了对计算机房网络环境的管理与维护 ,以期提高网络运行和管理效率 .  相似文献   
27.
人们总是怀着某种期待,希望在哲学最主要的一些领域,海德格尔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想.然而,海德格尔所谓真理的本质除了絮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没有给我们任何新鲜的本质.如果说他的真理观在某些方面似乎接近真理,也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多个镜像的暗示.  相似文献   
28.
拉康哲学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他的理论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由于其理论辩证性的缺失,将意识的建构单向绝对化,导致其理论座架没能走出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构架,并隐含有价值悬设。事实上个体意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小我”和“大我”在社会历史场域中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29.
当代影视艺术公共境遇呈现事实性、审美性和价值性的拓展与复合.事实性境遇促成影视艺术的本位生存,但它经常受到政治化或商业化构成的干扰与牵拽;审美境遇的镜像存在强化了影视创造者的主体感觉,并在影视审美的视觉图式上形成历时性"形式链".但当代影视的镜像审美探求有脱离公共价值之嫌,从而导致一定的经验教训;在价值境遇上,当代影视由选择性境遇向创造性境遇转换,标志着影视艺术公共境遇的本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30.
在场域理论视野里,<生死场>揭示的是礼俗社会妇女亚文化圈里的妇女生存经验.前部分揭示的是在超稳定社会结构中女人的身心处境及其文化根源,中间是这种生活状态的简单循环,后部分表现的是超稳定社会结构被打破后女人的极端处境及其反抗的种种可能和结局,前后结构浑然一体.<生死场>还是一个文体探索的超前文本,主要用了有别于经典现实主义的原生态小说、非典型化手法和非情节化技巧.由女性循环视角织成的循环镜像使小说呈现出一幅女人悲惨世界的全息图景,表现了创作主体女性意识和文体意识的觉醒.小说的主角是"整体妇女",而王婆是此雁阵结构的主角,她是一位未自觉地向男权社会复仇的幽魂,她的由抗拒宿命而走向宿命的曲折道路,昭示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礼俗社会妇女的悲剧.萧红以她对女性"精神奴役创伤"的独特揭示、对妇女如何参与个人与国家的双重解放的深刻思考,而介入了现代文学国民性改造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