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51篇
理论方法论   81篇
综合类   191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孔子的富贵观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关于世人应否追求富贵,怎样处理富贵与道义的关系,以及富裕之后还当如何等问题在《论语》中都有论述。孔子的这些论述,对当代人们创业致富,以义求利,以及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白爱平 《唐都学刊》2006,22(3):11-13
贾岛出家及还俗的时间地点问题是贾岛生平仕历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现有史料记载以及贾岛等人诗文的考证分析,可知贾岛贞元九年(793)在北岳恒山出家为僧,时年15岁。后曾住洛阳石楼及嵩山一带。贞元十七年(801)在石楼与韩愈初次相识。元和六年(811)春在洛阳又遇到时任河南县令的韩愈,同年秋跟随韩愈赴长安准备应进士举,但并未马上还俗。冬十一月返回家乡范阳,处理僧俗事务。至迟于次年即元和七年(812)春还俗并参加进士考试,时年34岁。  相似文献   
14.
《论语》释名辨正及《学而篇》校释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论语》释名之分歧主要在“论”字上,对“论”的解释达八种之多,其中唯章太炎的“论”作“仑”说合乎历史实际。古今对《学而篇》的校勘、解释亦不乏分歧,故略作考察辨正:对“学而”章应作整体性、连贯性解释;“为仁之本与”之“仁”作“人”;“传不习乎”之“传”的本字为“专”;“贤贤易色”句意即“贤贤”“修然”;“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句意即君子忠信,不与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15.
英国小说大师劳伦斯创作的<菊花的幽香>和中国著名小说家郁达夫创作的<薄奠>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分别以象征和写实的笔法描写了一个以男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的家庭悲剧,并对各自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因而具有进步意义,成为中英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6.
由《论语》和《诗论》谈孔子以德论诗@荆雨$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相似文献   
17.
"和为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关心的乃是世道人心。其政治伦理学说有着完整的体系。即以个人修养节制个人行为 ,调整社会关系 ,进而达到太平的理想社会。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以“和”为特质的。“和”在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中占有终极的位置。可以说 ,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起于“仁”而终于“和”。“和”的概念兼有目的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学说中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对孔子之志加以义理分析 ,有助于阐明“和”在《论语》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应在他父亲谢死后三年,谢死于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间,灵运之袭封当在隆安年间,他十五岁时(隆安三年,399)由寄养的杜治回家,应当就是为了受封。关于谢灵运与刘宋王室的关系,近人多强调其矛盾的一面,其实刘裕、刘义隆两代皇帝对他都相当尊重和宽容,他之所以一再受到打击,一方面是由于他卷进了刘宋王朝内部的纷争,二则也是他个人的贵族作风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19.
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论韩愈的思想与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在思想与文学上都有一次解构潮流,而韩愈是这一潮流的重要代表。他在儒学道统中独宗孟子,其意在于以孟子的心学为起点来重铸儒学,以对抗佛学的心学,从而开辟了儒学的汉学到宋学的转型之路;韩愈的文道合一的思想也与他对儒学的重铸具有密切联系。另外,韩愈在诗文创作上虽以“复古”为口号,但实质上是解构一切旧的文体范式,以凌轹古人、创意造言为务。韩愈的解构实践和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论"养气"说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气”说源于儒、道哲学上的“养气”论 ,是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在历史发展中 ,“养气”说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涉及到作家道德人格之修养、创作心态之培养、艺术才能之习练、艺术个性之发扬、人生阅历之增广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