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西方话语中占优势地位的自然主义知识论的主题乃是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理解主体的外部世界(或客观实在)。中国传统知识论可以被称作关系知识论,因为它们关涉的主题是关系。这不但适用于否定实体观念的整体主义知识论,而且还适用于许多倡导在理解主体与理解客体间作出严格区分的现代理论。在这一方面,对中西传统知识理论作一比较分析也许不失为一种解决关于人类理解的性质与对实在的认知的某些基本问题的有益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其主流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它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循着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由认识论到方法论的方向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浙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越文化甚至是浙江地域的史前文化。但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学术形态,浙学应以王充为源,而成型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发展于明清,转型于近现代。浙学的内涵,有狭义、中义、广义之别。浙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十个字,典型地体现在王充的“实事疾妄”、叶适的“崇义养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黄宗羲的“经世应务”、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五个命题中,浙学精神对当代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仍具指导意义。阳明学是明清浙学的主体。阳明心学是以“良知”为本体、“致良知”为根本方法、“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明德亲民为政治应用的良知心学,其道德理性、人文关怀、力行实践、多元包容的精神对当代修身立德、齐家立业、治国理政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古希腊哲学万物归一的思路以及精神和物质混淆不清的世界观,导致了不少人在理解"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时,既忽视这一对概念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等不同范畴与学科层次中的不同意义,把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相混淆,又在本体论上喜欢把世界一体化,想用一个概念——或者"理性"或者"非理性"——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历史和个体人的行为都解释了,结果是为坚持自己的观念,而简化了、歪曲了世界。明智的做法应是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不同的层次来观察世界,用经验事实来验证本体论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是非得失,看它们在那一个领域,那一个层次上更接近真理一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梳理了对西方哲学最高概念"存在"一词的不同汉译以及由此导致的争论.批评了对"存在"概念的单纯系词理解.分析了这个概念基本的不可翻译性,并通过简单讨论海德格尔的运思用意,提示了不可被系词化的汉语(此文以"有"为例)及其问题才是后形而上学之思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16.
蒯因在论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要区分何物实际存在及我们说何物存在,后者即"本体论承诺"的问题。从"本体论承诺"的角度理解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回答"技术是什么"技术哲学中这一基本问题,对我们看待"经验转向"和打开"技术黑箱"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熹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本论为核心,形成精密的哲学体系。但朱熹之理却有诸多混同概念,主要有太极即理、道即理、仁即理、性即理等,形成朱熹理学独特的思想造型。朱熹理本论的思想渊源,从派属来看,主要是"三教合一"的产物;从师承来看,则与周敦颐、二程、张载等有关。其理论实质则是以伦理纲常为最高原则。其错谬之误主要有:多种概念的混同,暴露了其理本论的根柢弱势;以"理"为"道",实为多余与浪费;"理"唯性无实,难为本体之用;以纲常为本体实为错谬;理气各有偏颇,均不可为本体等。结论是:朱熹之理不仅是哲学概念混同,更是其理非实而不可堪任本体之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rgues against ontology as an intelligible project for social theory. Ontological questions have proliferated in social thought in the past decades mainly as a way of recasting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questions about individuals/society and structure/agency. Far from being an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however, this form of reasoning has frequently brought confusion. This is demonstrated with detailed reference to a contribution from an ongoing debate, centred on the issue whether social structures are causally efficacious. I argue that the ontological project is mainly fuelled by a misconception of language and that, once this picture is exposed as incoherent, ontology loses its intelligibility.  相似文献   
19.
从知识整合的实际需求和研究现状出发,给出了跨组织环境下基于Ontology技术的知识整合流程,并结合语义网技术实现了知识集的闭包、查询与标准化同构等算法,开发了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原型系统。通过一个钢铁企业跨组织知识整合案例展示了原型系统的功能,说明知识的整合可以达到语义增值的效果;通过两个实验给出了原型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