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660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在文化历史的背景上,论证分析了有宋一代文化士人人格精神的根源和动因,指出宋代高扬的人格精神与历史中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生存环境的演变等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2.
王韬是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既通晓儒学,又深悉西学。晚年的他在格致书院进行了教育改革实践,他不断地反思当时中国教育的弊端,吸取了西方先进的教育主张,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重构知识体系,扩充格致学科;调整教学策略,整合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立新型学业考核制度——考课制。王韬的这些教育改革主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3.
一直以来,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陶渊明被视为隐逸之宗,陶渊明的诗文也被看做是作者心迹的写照。本文立足于"文"的修辞效果,运用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的方法,通过对陶诗作互文性的阅读,从陶渊明的身份认同、仕隐之辩、固穷守节之心等方面揭示了他的飘逸形象与他的写作策略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74.
作为中国古代士大夫追求隐逸之志和真朴之趣的代表,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理性的思考、鲜活的感受、丰富的情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与自然同化的人生体悟,真切细致地表现了超然尘外、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5.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提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古代绘画中大量关于陶渊明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论断。现存关于陶渊明的绘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取材于他的作品;第二类取材于他的遗闻轶事;第三类是陶渊明的肖像画。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及陶渊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76.
本文拟分析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与玄学之名教与自然合一观之间的关联 ,并以此推论《原道》篇之“道”所体现的思想乃魏晋玄学思潮在文论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77.
《管子》认为“德”是“道”的产物即“道生德”、“德者道之舍”;“道”“德”本来是没有区别的“无间”,之所以把它们加以不同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标明“所以舍”与“舍之”的关系;“道”是“德”的根由,“德”是“道”的形下显现;“道”“德”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体与用的关系;“道”“德”舞台上面的演员是芸芸万物,“德”在不同的个物那里,实现着不同的样态,“道”也在与万物的共作里,展示着自己无形而无限的力量,从而形成切实可感的即物而形、即物而是、即物而性、即物而德的“道”“德”链,展示了《管子》法家所具有的道德情怀的特色。  相似文献   
78.
洪州禅的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观点,鼓励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真如佛性,获得解脱。道一的门下进一步发扬了这一思想。他们饱含个性的禅法,从现实的角度充实和发展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心性论,从而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9.
陶渊明的美学观虽不像他的诗那样尽人皆知,但在美学史上却是独放异彩的.在其人生观转变的基础上,陶渊明形成了以平淡美为核心的崇尚自然、抱朴含真的美学观和平和的审美心境.这些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0.
石涛的“一画论”美学体系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论述了绘画创作中法则和自由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一画论”美学体系散发出浓厚的佛学思想,也可以说,强调顿悟、直觉的禅宗思潮对于石涛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这进而孕育了他独特的审美心理及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