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西方人对于东方艺术,经历了从无视到偏见、再到正视并试图确认其独特价值的嬗变过程。黑格尔《美学》最早将东方艺术纳入视野,但因材料不足,并戴着他所界定的“理念”即“绝对精神”的有色眼镜,而不免充满偏见。20世纪初美国人芬诺洛萨研究东亚艺术并开始阐发东方艺术中独特的“理念”。1930年代英国人比尼恩在《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中确认东方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肯定其独特价值。20世纪中期美国人托马斯·芒罗的《东方美学》以“超自然主义”的“精神价值”来指认东方美学。总之,黑格尔以降的一百多年来,西方人对东方艺术与美学的认识与研究相当有限,而且主要是从“理念”或“精神”的层面来做出评价的。  相似文献   
43.
亚洲有三大文学圈:东亚地区的汉文学圈、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文学圈、西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学圈.这三大文学圈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有相互关联性与相互重叠性.三个文学圈以宗教传播为驱动力,各自不断地从中心向外延伸扩散,最终在各自的边缘处互相叠合,最终"三块连成一片".由此,亚洲文学区域得以形成.如果说欧洲文学区域具有"两点(希腊、希伯来)连成一线"的"同源、单线演进"的特征.呈现"y"状结构,那么可以说,亚洲文学区域则呈现出"三点扩散、渐次重叠,连成一片"的特点,在结构上犹如三个边缘相接的圆环.  相似文献   
44.
王向远 《江淮论坛》2013,(3):137-147
"意气"(いき)是从江户时代游廓(妓院)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表现在德川时代的市井文学中,并由当时的《色道大镜》等"色道"著作加以初步提炼,到了现代又经美学家九鬼周造及其他日本学者加以研究阐发,从而成为继"幽玄"、"物哀"、"寂"之后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大审美范畴之一。"色道"的实质就是"美道",产生于色道的"意气"其实质是"身体美学"。"意气"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为指向,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达观,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与"意气"相关的次级概念主要是"通"和"粹"。"通"是潇洒自如的男女交际行为,"粹"是纯粹无垢的心理修炼。将外在的"通"与内在的"粹"加以综合呈现,是"意气"之美的表征,有这种审美表征的人就是"通人"、"粹人"或"意气人"。  相似文献   
45.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学的三个文化特性:其一,作家的官吏化造成了作家的非职业性、官场风气与官宦价值观对文学的渗透,致使作家思想不自由、写作时间与精力有限、作品数量偏少等缺陷;其二,"现世主义"态度使作家注重现世人生、缺乏宗教热情与来世关怀;其三,"非个性主义"倾向造成作家作品社会描写过剩,个性表现、自我解剖与忏悔精神贫弱,对内心世界与灵魂痛苦的深度探索不足.  相似文献   
46.
王向远 《南亚研究》2009,(1):149-156
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的因缘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立场上的跨文化研究。从这一角度对上千年来中国涉及印度的有关作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述,可以打通文史界限,打破虚构性作品与非虚构性作品的界限,揭示中国作家对印度的客观的研究记述与主观的情感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中国文学中的印度形象,进一步确认印度文化对中国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7.
做学问本身就是一种修行,需要培养长年累月甘坐冷板凳的耐力,需要将学术本身作为目的,需要有一点"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需要有一点不追名逐利的脱俗与清高,需要有一点以苦为乐的痴心与执着,否则坚持不了很久。  相似文献   
48.
一、对两大史诗的初步译介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卷帙浩繁 ,内容包罗万象 ,堪称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印度文化史、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后者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中心情节 ,前者以两族堂兄弟为争夺国土和政权而爆发大战为主线 ,广泛描绘了古代印度历史、政治、宗教信仰、家庭、习俗、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两大史诗作为印度文学的两块基石 ,集印度神话、传说之大成 ,为后来的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它们还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圣经典 ,其中的主要人物一直受到教徒们的虔诚崇…  相似文献   
49.
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操办汉文报刊,对中国进行谣言惑众的侵略性宣传,由来已久。早在1901年《顺天时报》就无视中国主权,造谣生事、以搅乱中国为乐事者。稍后,日本几家大的新闻机构也陆续在中国设立了“支局”,其中不少新闻机构压制中国人民的排日抗日舆论、制造亲日舆论。随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整个东北,“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日本各新闻通信社也纷纷尾随而入。他们凭借武力,扫荡、毁坏或占领了中国原有的新闻通讯机构及报馆,建立起日本自己的通讯社、报社和杂志社,并扶植和操控汉奸傀儡政权的宣传媒体,为日本在中国的军事占领和奴化统治制造舆论。  相似文献   
50.
日本现代历史小说大家海音寺潮五郎,在中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也颇有创获。他的长篇小说《蒙古来了》是表现13世纪中日关系及国际关系的具有广阔世界视野的大作;以中国古代史为题材的短篇集《中国妖艳传》和《中国英杰传》,表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在1960年代日本社会流行的“孙子热”中应运而生的长篇小说《孙子》,却不逐时流,表现了宁静致远、激流永退的人生追求,从求诸于内、自我修养角度把握了孙子及中国兵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