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6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9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248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1639篇
社会学   51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各地区的土地流转现状及推进方法相差甚大。通过对凉山州会东县土地流转规 模、流转方式、流转去向和流转用途等几个层面进行结构性分析,总结出会东县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针对会东县土地流转的 特点提出了重视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重要作用、谨慎选择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土地流转需要有效结合当地 的主导产业、土地流转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撑、土地流转需要依托农村经济组织平台、土地流转需要引入民营企业注资等土地流 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52.
进入模式是经济组织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以工商资本对农户经营活动的控制权程度为依据,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进入模式划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紧密型”三种类型。利用对广东、湖北、江苏以及云南四省151个投资主体的调查数据,采用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生产因素、市场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生产技术传递能力对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资源优势越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选择紧密型进入模式的可能性越高;市场潜力越大,越倾向于选择紧密型进入模式;非正式制度越不利,选择紧密型进入模式的可能性越低;生产技术的传递能力越弱,越倾向于选择紧密型进入模式。  相似文献   
53.
全球替代性食物体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各地,农业食品领域的工业化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 大量碳排放、食品安全危机、小农边缘化和小农生计的难以维系。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多个国家的不同 群体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替代性食物体系,如社区支持农业、农夫市集、共同购买、社区菜园等。 替代性食 物体系自 2009 年进入中国至今已有十年,获得了较大发展。 然而,国内研究较少关注国际替代性食物 体系产生的背景及理念。 文章从替代食物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特征、国内外差异以及学术界的批判 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全面介绍相关的关键问题和概念,为推动国内替代性食物体系研究的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54.
农民研究包含了人类学关注的所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农民概念中的复杂性使得对其进行具体分类和厘清尤为必要。 文章通过对国外人类学农民概念及农民研究的梳理,呈现出人类学农民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对农民的定义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清晰到逐渐被消解,以及当下再小农化的历史进程。 总体而言,农民研究主要围绕文化和政治经济两个方向展开。20世纪以来,农民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组织中,农业正在以农民的方式日益重组。  相似文献   
55.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人类最早开始的有计划、有组织从事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农业需要与大自然打交道,农业生产是在自然场所中显示和展开,自然亲自参与了农业生产的始终。另一方面,从对人类发展的推动来看,农业是人们最早为着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而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既然农业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存在,它必然体现了人的各方面社会特征和价值。与人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涉及伦理一样,农业不但具有一般伦理的特性,而且因为它同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决定了其伦理关注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不只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更主要的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农业关注的对象不是人,乃是有生命特性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或者动物具备生命的类特征,而且这些生命特征出于自然,具有自然属性,这一点也决定了人在生产农作物的时候需要遵循自然的规范原则,由此亦决定了农业伦理需要在规范伦理学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和认知。同时,农业是为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对农业的判断又显示出功利性,使农业呈现功利性伦理的特征。因而,农业伦理具备了伦理学理论的各个层面,甚至将一些看似矛盾的伦理学理论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农业伦理不只是单方面属于哪一个伦理理论,而是融合了伦理学中典型的两个流派即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在这种融合中,农业显明出一方面以支撑人的生存为目的,另一方面需要适应自然的客观性特征,于是农业伦理也随之在这两个层面反映出其独具特色的差异性。农业伦理的二重性不只是学理上的一种考量和认定,而且是具体地显明在农业实践之中,农业耕作中的"时"观念就是农业二重特性的实践显现,使农业伦理成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56.
通过剖析上海农业经营形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结合区县的探索和实践,围绕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两种新型经营方式,提出加快转变上海农业经营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7.
农民主体意识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转型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强调农民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协调合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农民的主体性缺失以及农民主体性实现缺乏应有制度保障、建构主体社会责任的缺失等问题。但以往研究并未对此给予足够关注。因此,可以考虑从建构主体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农民主体性实现及制度保障等角度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农民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体,其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信息化与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结,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是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目标,信息化在农村的发展要以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为基础,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信息化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此推动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59.
Using agriculture to improve nutrition is an approach growing in popularity, with program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multisectoral. While there is an active line of research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such programs, little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process of successfully implementing them. As such, this paper uses a multisectoral nutrition-sensitive agriculture program implemented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as a case study to address key challenges in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implementation. We highlight the overall flexibility of nutrition-sensitive agriculture but also the need to adapt certain aspects to the particular context,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for cross-context learning (and the limits to this). Integrating rigorous evaluation into such complex programs and forging diverse cross-sectoral partnerships offer both rewards and challenges, upon which we reflect. Mai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rogram include the importance of carefully sequencing interventions, retaining flexibility in implementation, allowing for considerable time for cross-sector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considering community impacts when design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6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eeds of extension agents for training on organic agriculture (OA) in the Riyadh Region. Fifty-five percent (n = 69) of extension agents were selected to collect data through an electronic surve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xtension agents in the Riyadh Region cited on job training as a main source for acquiring knowledge in OA. Agents expressed interest in receiving training in OA in general, OA marketing, and transitioning to OA. The most useful resources were field days at organic farms, OA training sessions at colleges, and attending OA trial plo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interest in training;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in terms of their experience in OA, job responsibility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related to OA, and area of specialization in their job. This study recommends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based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extension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