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38篇
  免费   1342篇
  国内免费   422篇
管理学   9064篇
劳动科学   507篇
民族学   526篇
人才学   1965篇
人口学   275篇
丛书文集   7416篇
理论方法论   1608篇
综合类   21279篇
社会学   5267篇
统计学   1695篇
  2024年   223篇
  2023年   761篇
  2022年   581篇
  2021年   967篇
  2020年   980篇
  2019年   1099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913篇
  2016年   1255篇
  2015年   1958篇
  2014年   3671篇
  2013年   3125篇
  2012年   3415篇
  2011年   3857篇
  2010年   3395篇
  2009年   3692篇
  2008年   3487篇
  2007年   2607篇
  2006年   2317篇
  2005年   2169篇
  2004年   1760篇
  2003年   1801篇
  2002年   1566篇
  2001年   1327篇
  2000年   922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王展昭 《中国管理科学》2019,27(12):164-174
在对品牌竞争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重复购买在新产品扩散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构建以消费者微观采纳机制为核心的新产品扩散的阈值模型,在小世界网络仿真情境下,运用多智能仿真方法对品牌竞争与新产品扩散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换成本对新产品扩散的速度和深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条件区域",在该区域之外两者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进入时间与两种竞争性品牌的扩散速度存在一致的负向的影响关系,而对两种竞争性品牌的扩散深度的影响方向则相反;在此过程中,重复购买系数起着一定的调节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缩小转换成本及进入时间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效应。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竞争性产品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也可以为企业的新产品推广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2.
刘宇  梁循  杨小平 《中国管理科学》2018,26(12):158-167
微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是分析用户行为,找出传播路径,确定领袖人物,发现舆情热点等研究的基础。虽然多种不同角度的信息传播模型已经得到广泛研究,但缺乏对信息动态传播过程的直观描述。本文基于Petri网的结构和特征,针对微博网络信息传播过程,提出了一种简单直观的描述模型,该模型首先对微博网络的信息动态传播过程中的对象进行结构化描述。本文根据微博网络的用户结构关系,并利用Petri网的相关理论,形式化解释和定义信息传播基本对象,从而更加直接描述了微博网络中的转发、评论、回复等多种用户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Petri网能够描述信息流动问题的特征,结合颜色Petri网和时延Petri网,从Petri网系统的角度表示信息动态传播路径,并研究网络的动态性质和传播条件,使得信息传播模型更加真实地模拟信息传播情况。最后本文分析信息传播算例和新浪微博真实数据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舆情态势分析以及用户行为的研究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也为其它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用户行为描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多种范式。从现实社会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崭新的空间条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其“空间范式”的提出进行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空间范式”凸显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的理论特性,旨在透过“空间”的维度,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空间范式”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旨趣,凝聚学科共识,培育知识信念,整合学术资源,建构更加专业的话语体系,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55.
56.
57.
58.
59.
60.
[提要]网络直播的兴起体现着“微时代”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在一种“奇观化”和“镜像化”的呈现中,它不仅孳生了网络亚文化的“拟像共同体”,也预示着一种多面相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技术的泛滥与符号的增殖使得拟像的狂欢进一步放大了情绪的互动,更将主播的身体抽离于自然的意义,使其在一种“情感劳动”的消费模态中被赋予了规训性的审美话语和商品般的价值层级。这种消费文化的形成不仅体现为符号差异与象征资本之间所产生的交换与互惠,也表征着“生存性消费”向“享受性消费”的时代转位;其背后所关涉的则是一种“消费资本化”的驱动和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