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83篇
  免费   131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管理学   3148篇
劳动科学   219篇
民族学   7807篇
人才学   763篇
人口学   250篇
丛书文集   9870篇
理论方法论   1639篇
综合类   21026篇
社会学   3059篇
统计学   4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07篇
  2022年   434篇
  2021年   563篇
  2020年   831篇
  2019年   761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796篇
  2016年   1024篇
  2015年   1409篇
  2014年   3324篇
  2013年   2865篇
  2012年   3365篇
  2011年   3487篇
  2010年   3178篇
  2009年   3230篇
  2008年   3961篇
  2007年   2900篇
  2006年   2401篇
  2005年   2378篇
  2004年   2388篇
  2003年   2171篇
  2002年   1623篇
  2001年   1551篇
  2000年   1104篇
  1999年   507篇
  1998年   318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道认为,西方古代哲学思索的目的是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最终要求一种“精神性”的“变化气质”,以达到个人的修身实践与宇宙理性的合一。他还指出,东西方哲学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而问题在于,理智的、哲学论说的、道问学的“求知”的方式与道德的、哲学实践的、尊德性的“成仁”的方式如何获得一致性。事实上,通过对“由操持工夫上达宇宙理性”和“由宇宙理性纯化操持工夫”这两方面的考察,即可阐明东西方哲学的“共文化性”特质。这也印证了我们潜在的探究思路,它是从关注“个人问题”转向关注“宇宙问题”,并由此上升到特别关注“天人问题”。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体两面,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形塑了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两种知识传统——"国家认同"和"认同政治"。强化同一性的国家认同传统彰显了政治认同相较于文化认同的高层次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崇差异性的认同政治传统则突出了文化认同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优先性。这两种知识传统虽思想主张各异,但都秉持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分立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缺陷在于:既无法准确把握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本质,同时对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其现实性上,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解必须扬弃这一分析框架所固有的个体视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视域融合中实现民族共同体认同追寻意义和确立归属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相应地,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意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其方向指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其根本遵循;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其动力之源;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其道德准则。从逻辑关系来看,每一内容自身的构成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而非相互并列的;不同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构筑起建党精神价值意蕴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刁生虎  王欢 《南都学坛》2022,42(1):46-51
《史记》民族书写体现出司马迁已初步产生了将天下各族视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体现在创设少数民族专传的民族传记书写、主张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祖出一脉的民族同源书写、倡导和平处理民族纠纷的民族关系书写等三个方面.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汉大一统格局的完成与巩固、家国一体与和合大同的儒家观念以及著家本人的著史意愿与品格三者的交互作用下生成,影响深远,促成了古代中国多民族友好大家庭的建构以及当代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局面的稳固.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皆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作为"强国一代",年轻的我们要自觉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用劳动托起工匠梦。  相似文献   
6.
围绕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它不仅涉及认识论意义上的不同理念、范式的竞争,更关系着现实政治。巴尔干半岛各民族国家不但继承了奥斯曼帝国遗产,同时深受西欧民族主义建国思想和地缘政治影响,致使该地区民族问题异常复杂、多变。有关民族、民族主义认识范式、类型的评析,展示了民族国家构建视野下保加利亚波马克人的民族化进程,其民族国家构建深刻影响着地方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活动、社会习俗、私人生活等变革。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文化振兴面临村寨建筑文化城市化、传统文化失传、乡土文化主体缺失、村寨公共文化空间萎缩等多重现代性困境。根据云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其乡村文化振兴应该以物质性文化、社会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为价值维度。云南民族地区文化振兴应该坚持以乡土性、选择性和公共性三位一体的价值选择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族事务治理方式,民族互嵌式治理涵盖了空间互嵌、生活互嵌、婚姻互嵌、文化互嵌和精神互嵌5个方面。公权引导、社会助力、群众参与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基本运行逻辑。形势需要、中华文化、顶层设计与族际政治整合为民族互嵌式治理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主要推进路径。民族互嵌式治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批评性”是关系到文学批评生存发展的本体性问题及命题,也是强化批评的文学评价机制及功能作用的内驱力,更是批评自身建设及完善提高的推进器。作为批评的总体性概念,“批评性”关系到批评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批评性”多维立体的构成系统,从强化批评的现代性、核心价值、功能作用、主体性等方式及路径实现“批评性”。批评的逻辑起点是主客体关系中的经验与理念的统一,在其主体间性及其经验与理念间性中提供批评创造及“批评性”发挥与实现的空间。作为文学批评的总体性及本体性概念,“批评性”与无批评性、缺乏批评性、丧失批评性的批评泾渭分明,亦为好批评与伪批评、精品批评与低劣批评、高雅批评与庸俗批评的试金石,更是批评与捧评、棒评、恶评、误评、炫评、酷评、滥评的分水岭。批评作为“诤友”而着眼于“症候”批评,正是批评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亦是批评精神之所在,更是“批评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对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塑造的内在机理,对于百年大党赓续红色血脉、永葆生机活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伟大建党精神与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在内涵上有机契合,具有共同的生成基础。伟大建党精神规定着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根本向度,开拓了品格塑造的实践途径,使之具有强大韧性和深厚底蕴。在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实践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伟大斗争中,必须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武装,抓住政治能力提升这个战略突破口,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和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以切实的举措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砥砺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