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3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1328篇
劳动科学   963篇
民族学   97篇
人才学   569篇
人口学   418篇
丛书文集   1201篇
理论方法论   278篇
综合类   3296篇
社会学   1840篇
统计学   6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818篇
  2013年   681篇
  2012年   739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722篇
  2009年   745篇
  2008年   911篇
  2007年   531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514篇
  2004年   454篇
  2003年   432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把握中国人力资本错配状况,文章构造省级和产业级面板数据及构建人力资本错配系数,研究发现:东部和东北地区人力资本配置不足而中西部则配置过度,但市场化进程总体改善了全国错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均改善了当地的人力资本错配,但中部地区仍有待解决;全国人力资本错配呈现先略微上升后持续下降趋势,这与行政垄断和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强度有关;近年来,一产和二产的人力资本错配显示出我国正面临农民工"返乡潮"和经济"脱实向虚"趋势.基于上述发现,政府要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雁阵"型产业布局,尤其要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储备.  相似文献   
2.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ROS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混合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劳动力返乡对农业产出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返乡提升了农业土地产出率,但对农业劳动产出率没有显著影响;劳动力返乡降低了农业内部种植业尤其是粮食作物的土地和劳动产出率,且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劳动力返乡通过土地流转和家庭劳动分工的两条要素重新配置的中介途径间接影响农业土地和劳动产生率,但借助农业资本配置影响农业产出率的路径不显著。当下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劳动力返乡再就业亟需引导。  相似文献   
4.
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企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成为制造业企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加剧了技能短缺?考察技术创新对技能短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企业技能短缺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研发支出增加了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并且伴随企业规模扩大、技能劳动力比例上升,技能短缺程度加剧。同时,技术创新对技能短缺在区域和产业上存在显著异质性。在超大城市中,技术创新对技能短缺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在中小城市,技术进步效应并不显著;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技能缺口的影响效应也显著强于服务业,进一步验证了技术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使现有技能水平无法与之相匹配,加剧了企业技能结构性短缺。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是促进他们融入城镇社会和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中国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和各种体制机制的束缚,他们的转移就业多数在非正规部门,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职业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个体特征差异并实证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提出要通过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等路径逐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6.
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忽视了要素流动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而发展的新的资本创造模型则认为资本集聚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工业劳动力的流动过程。另外,是资本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决定资本是否创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自由度、工业品支出份额及资本贴现率的变大,替代弹性及资本折旧率的变小,将降低对称结构的稳定性,而提高中心-外围结构的稳定性;经济地理空间的产业均衡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企业生产工业品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足够显著,或者工业品支出份额很高时,市场拥挤效应将彻底消失,并转化成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可以形成不同的关系,这意味着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本文发展的资本创造模型可以体现出多样化的产业空间动态演化行为。  相似文献   
7.
探讨现有的MBA课程的授课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引入行动学习这种以小组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反思和行动的过程,以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促进全体发展和提高组织绩效为目标的新型学习模式.基于行动学习的主要功能和建构机理,解决传统MBA教育中"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希望能为我国MBA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也同时为其他以实践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提供了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妇女就业的微观过程,从家庭整体性视角解读其就业模式及其劳动力配置的一般性意涵,立足武汉远郊村妇女劳工队的实践经验,发现嵌入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农村留守妇女践行半工半家的就业模式,表现为家庭事务优先,兼顾个人非农收入.这一就业模式是由非正规就业的在地化、灵活性与互助性形塑的,其根本上取决于妇女家庭角色分工及其家庭发展需求.半工半家作为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配置的新模式,是半工半耕结构的延伸,推动家庭现代化转型与城乡关系有机互动.基于此,需重新审视女性非正规就业问题,其不仅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以维系社会稳定,同时作为新的家庭再生产模式成为城乡互动的弹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就业结构的变动如何以及以多快的速度响应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当前我国结构调整战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文章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机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应用Lasso、灰色预测(GM11)、SVR等机器学习方法,以湖南省为样本深入探究了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机制和要素,并预测湖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未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将向变差的方向发展,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人口素质、政府干预程度以及技术进步要素,显著影响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从控制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