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50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923篇
社会学   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is issue examines struggles over public discursive power in late modern society, understanding that late modern public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destabilization of formerly unmarked public authorities, in other words, an unsettling of standardized “voices from nowhere” (Gal & Woolard, 2001).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issue illustrate traditional social and academic elites’ discursive reactions to such developments. In the introduction, we outline diff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modern and late‐modern publics, identif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 destabilization of modern certainties of social public order, and argue that a weakening of traditional public norms not only implies emancipation but also, as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issue demonstrate, may bring along new forms of public dominance. For the positioning of contemporary sociolinguistic theory and practice, we conclude that it is the crucial task of the current public moment to critically self‐engage with our own relations with, and ideologies of, the public. Dieses Themenheft befragt Strukturen öffentlicher Diskursmacht in spätmoderner Gesellschaft und zeigt auf, dass spätmoderne Öffentlichkeit durch eine Destabilisierung von vormals unmarkierten Autoritäten ist, in anderen Worten, von standardisierten “voices from nowhere” (Gal & Woolard, 2001). Die Beiträge illustrieren Reaktionen traditioneller sozialer und akademischer Eliten hierauf. In dieser Einleitung skizzieren wir verschiedene theoretische Zugänge zu moderner und spätmoderner Öffentlichkeit, identifizieren Faktoren, die zu einer Destabilisierung von sozialen Gewissheiten der Moderne beitragen und legen dar, dass eine Schwächung traditioneller öffentlichen Normen nicht nur soziale Emanzipation impliziert sondern, wie die Beiträge zu diesem Heft zeigen, auch neue Formen öffentlicher Dominanz hervorbringt. In Bezug auf zeitgenössische soziolinguistische Theorie und Praxis schlussfolgern wir daraus, dass es im aktuellen öffentlichen Kontext eine zentrale Aufgabe der Soziolinguistik ist, sich kritisch mit den eigenen Beziehungen zu und Ideologien von Öffentlichkeit befassen. Das Themenheft soll zu dieser Auseinandersetzung beitragen.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吸收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科学内涵,沿着以物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和以资产阶级形而上学为对象的现代性批判两条路径,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种现代性批判路径既表明卢卡奇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高度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又可以看到卢卡奇深谙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崭新路径。然而,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又戴着“黑格尔眼镜”,使其从事的现代性批判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理论困境,依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原则性高度。  相似文献   
3.
薛勤 《求是学刊》2015,(1):123-129
20世纪初的东北文学叙事话语的现代性,体现在对近现代国家的体认、对现代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现代文学的趋赴。在文学中体现出的国家观念,仍旧徘徊于旧的封贡体系中,近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缺位,滞后于国际政治体系的变化。这使得其时的东北叙事文学中出现了两类独具时代特色的内容,一是外国政史小说的书写,一是"外国"世情小说创作。在其时的文学镜像中,城市文明呈现的是一种失衡、倾斜的形象,在从旧文化向新文化攀升的艰难行程中,来自旧时代的写手似乎更多地关注和记录了它转型中丑陋的足迹。在文学性方面,则表现出对现代文学的趋赴,内容上从教谕文学、游戏文学转向对人生的写实,篇章结构从说话体、笔记体的框制中挣脱出来,书写日常生活、人物和风景,逐步建设以呈现人生为追求的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南行记》中的"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切近鲁迅所说"中国新青年",同时也最切近世界性的浮士德精神的人物。"我"在《山峡中》中的经历,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浮士德冒险"故事。小说全面展示了作为现代人的"我"如何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中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造就自己行动的哲学的内在机制,创造了一种永远向着未来展开的现代性伦理。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健全之“人”。从生命化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典教育观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导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点亮”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体现为自然教育思潮强调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极端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导致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被漠视,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照。在回望人类思想宝库中蕴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性教育潜藏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新时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养具有情怀和个性,更好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初正是人类学者将不同文化族群中的教育现象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之一,从此便获得了与家庭、种族、亲属制度、社会组织等领域一样的学术地位,并逐渐地产生了这门学科,同时也决定了这门学科的人类学属性和特征。本文的分析集中在两个大的理论问题上:首先从欧美人类学研究的主题与趋势中,提出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理论建构为什么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其次,教育人类学在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与全球性中是如何开展自己的研究并作出阐释的。  相似文献   
7.
民主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党的指导思想。现代性的视域是解读欧洲社会党选择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可能性视角。启蒙运动开启的现代性展现出理性主义精神和价值观两个维度,两个维度的张力关系是现代性的根本动因。从现代性张力的视角看,欧洲社会主义理论中出现了理性和价值的失衡。一方面,理性对价值维度的僭越造成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危机;另一方面,现代性张力的失衡也是民主社会主义重构价值范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消费革命的发生与全球化逻辑的形成,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本文考察了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现代性特质及其在当下的阐释焦虑,并从新的社会文化结构与话语生产机制出发,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出局部的话语修正。  相似文献   
9.
Sociological research has arrived at an intellectual crossroad where it faces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ing how the dynamics of globalization have joined the forces of modernization in inducing social change. In this paper, using a survey conducted in Pudong, Shanghai, in 2001, which had captured conditions of the area's rapid transformations in a globalizing city, first, we have uncovered two distinctive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istic vs. materialistic values via factor analysis. Second, we have shown strong bivari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values and several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as well as personal global connections (PGCs). Third, we have found that PGCs have uneven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mergence of individualistic and materialistic values net of the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Finally, we discuss how modernizing and globalizing condit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istic and materialistic values in Shanghai, heralding this process in other rapidly modernizing and globalizing cities in China and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0.
检视新世纪冯至《十四行集》的研究,从内外结合的版本研究、现代解诗学的实践、审美现代性范式以及比较研究四个方面,回顾近十多年研究成果,辨析和反思研究观念与研究方法,展望《十四行集》研究的可能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