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6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386篇
劳动科学   32篇
民族学   138篇
人才学   104篇
人口学   45篇
丛书文集   1904篇
理论方法论   330篇
综合类   4411篇
社会学   523篇
统计学   8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476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560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572篇
  2009年   506篇
  2008年   687篇
  2007年   535篇
  2006年   458篇
  2005年   400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329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然保护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存在一定差异.《自然保护地法》立法工作须依赖理论上对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应型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的空间差异,可以将当前相互重叠、缺乏体系的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小区等四种类型,搭建"1部基础法律+4部类型化条例(或法律)"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并可以通过体系化公法、私法制度工具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普里什文哲理散文中所具有的预言式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备受当代“生态文学”理论家的青睐。但他热衷描写狩猎场景的猎人情结却又遭到新世纪中“生态伦理”理论的诟病。其实从文本的本体性观念来理解,普里什文的诗性自然情怀、生态观念与他的猎人情结并非只有冲突的一面,他所表达出的是人对大自然万物之本能与道义之间的尺度衡量,而这种衡量也可反观当代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的现状,实际上表达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天人关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3.
4.
有君与无君乃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论辩。郭象持有君的论点,且认为君主当无为。现代学者萧公权指出郭象这种观点存在矛盾,因为君主既然无为,那么政治的运行是否必然需要君主?本文认为,郭象的君主观念可以通过其自然哲学得到圆融的解释。郭象一方面认为君主须通过无为来使万物各自完足其自然之性;同时又强调君主的有为,即:君主自身需贤能、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识别人才,使社会更好地运行。关注到君主有为的层面,方能更全面地理解郭象的有君论。  相似文献   
5.
6.
作为虚无主义的尼采,以敌视基督以及非道德而著称.尼采看透了整个西方社会道德的堕落和文化的毁灭,用隐微艺术指出了未来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从最本质上看,如果说尼采是虚无主义的话,也是一个强力的虚无主义.扎拉图斯特拉的教诲表明,尼采总是力图为未来哲学找到一个生发的出路,尽管这种出路可能是悲剧式的.所以说,尼采教诲的责任决定了他对一切世俗的反叛,而他的自然的永恒复返则昭示着未来哲学的根本走向,即向往着自然的真诚和人性的高贵.事实上,尼采的未来哲学最终仍然没有摆脱柏拉图主义和宗教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的文化自觉是站在明确的生态整体主义立场的学科文化自觉。它以哲学为衔接点,把环境与广义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努力为环境哲学寻求新的增长点。而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作为观念侧翼,更细致地修复破碎染尘之人心。让人类有效地从社会走向自然,又从自然回归社会。审视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能否实现文化自觉?它必须立足以环境哲学的语境与方式思考文化自觉的可能与必然,并应用环境哲学的方法与逻辑阐释文化自觉的内涵与趋向。环境哲学所固有的自然之翼,是其学科存在的本质特征。但如若停滞于自然界的现象,而无文化元素的参与和交融,环境哲学的困顿将会在现象与抽象之间迷失。而文化元素的加入,又必须在自觉的前提下进行,它一方面是为融合确定边界,另一方面是为渗透找到根据。以对人类与自然界高度负责的精神,文化自觉与环境哲学都有着共同的使命: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泓晓 《妇女生活》2020,(3):11-13
她梦想当一名白衣天使,却阴差阳错成了“熊猫医生”。26年来,她和同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阴差阳错成为“熊猫医生”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儿时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兽医吗?侯蓉(以下简称侯):我老家在四川农村,小时候目睹身边亲友被病痛折磨的情形,我就梦想着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相似文献   
9.
10.
法律承认对自然生态利益的保护,但不是以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表现,而要通过人的传统法律权利作为间质,转化为人的利益加以规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法的根本价值在于对人的自由与理性的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