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267篇
理论方法论   93篇
综合类   1436篇
社会学   209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Increased juvenile delinquency can be seen as an indicator for a deteriorating social fabric under conditions of rapid social change. Criminological theories suggest, however, that such conditions do not per se produce delinquency: They force youth into prodelinquent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peers, leading to an endorsement of delinquent behavior and offering the infrastructure for it. Resources acquired in family and public life, however, may prevent youth from drifting into such prodelinquent leisure activities and indirectly from delinquent behavior. Empirical tests of these hypotheses have to employ simultaneous analyses of societal-level and individual-level data. On the basis of an international youth study, the paper undertakes such an analysis: In the years 1992–95, data from 42 independent samples of seventh graders from East and West Germany, Poland, Russia, Bulgaria, Slovakia, Hungary, Czechia, and Greece were surveyed. Data on deviant school behavior, delinquent drift, nurturant parenting, and subjective feelings of justice in public were obtained from 7282 thirteen- to fourteen-year-olds. Processes of rapid social change were incorporated as data on changes in GNP in the years proceeding the surveys. Analyses show that delinquent drift is a valid predictor of deviant school behavior only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extent to which adolescents engage in prodelinquent peer activities depends more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adolescents live than on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in the family and in public. Nurturant parenting does, however, covary negatively with deviant school behavior irrespective of level of analysis.  相似文献   
2.
影视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是当代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影视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当代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要有效预防和控制当代青少年犯罪就必须消除影视文化的"负面效应".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严格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科学制定<影视文化法>,积极加强影视文化的评论,努力形成"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3.
有组织犯罪日益猖獗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 97刑法增设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条款 ,作出了立法反应。对这种特殊形态的犯罪如何有效地惩治与防范 ,已是急迫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犯罪学极富价值的课题。从建国初期新生政权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策略其效用来看 ,对当代中国惩治有组织犯罪实践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国家与社会双本位控制 ;打击与促进社会整合相结合 ;宽严相济的灵活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分化瓦解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4.
预防职务犯罪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设计 ,其中道德预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道德预防之所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可行 ,其依据主要是来源于道德本身的社会功能和法律的不完善性 ,以及职务犯罪主体和行为的特殊性。在我国 ,开展职务犯罪道德预防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 ,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道德预防的道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亚平 《南都学坛》2002,22(5):106-108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对象也即行为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而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分析,犯罪对象和行为对象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犯罪对象是指受犯罪行为侵犯而为犯罪构成所必备的能表现犯罪客体的事物,而行为对象则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或指向的说明行为完整性的自然存在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其特殊性 ,而我国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对此几乎没有给予适当的关注 ,这不利于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不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当前 ,一些地方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暂缓起诉的改革探索是有益的。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对此充分重视 ,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设立有关特别的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刑法》第20条第3款关于防卫权的称谓、文字表述、针对的对象范围、整体价值和实质效果的分析,认为该条款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重大缺陷,由此提出对该款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文化转型期异质文化、社会不良文化、青少年亚文化以及代际文化冲突对青少年犯罪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对青少年亚文化进行调控将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盗窃罪主观构成要件微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盗窃罪主观构成要件的微观内涵在理论及实践中仍有若干问题存在争议。盗窃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目的 ,盗窃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包括对行为及对象的认识 ,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是一种超法规的主观要素 ,此犯罪目的是指永久性剥夺他人财物的心理态度。非法占有目的并非盗窃罪故意的内容而是超越故意的要素。行为时的具体认识错误对法律后果的评价至关重要 ,不同的错误类型对罪的认定的影响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由于没有先弄清犯罪本质与犯罪本质特征的关系,故国内刑法学至今还在回避犯罪本质问题,对犯罪本质特征也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看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犯罪本质是犯罪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着犯罪本质特征,而犯罪本质特征则是犯罪本质的外在体现;立于犯罪构成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和刑罚的目的与功能,犯罪本质应是犯罪人之于社会秩序的极端蔑视态度,而立于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犯罪本质特征应是应受刑罚惩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