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对红学史上所谓高鹗“续书”说作了考论 ,认为程伟元是“搜罗”“出版”《红楼梦》百廿回本的“第一人” ,而高鹗在“整理”“出版”上是参与者 ,是“第二人” ;“所补”和“续作”绝非同义 ,不可互代 ,高鹗主要负责后 4 0回的整理工作 ;高鹗并不等于“高氏” ,不能把震钧的“偶闻”作为论证高鹗无才无德的根据 ;应还历史一个公道 ,还程高一个清白  相似文献   

2.
“沐皇恩”“延世泽”是高鹗续改本(《红楼梦》中的结局部分,历来为红学家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斥之为“一条光明的尾巴”,认为它不仅严重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而且也严重削弱乃至抹杀了《红楼梦》悲剧的社会意义。但事实上,高鹗续改本《红楼梦》在二百年来却一直赢得了《红楼梦》的所有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使小说的社会意义得以充分显现。近年来,红学界重新审视和评价高鹗续书的功与过。其中,有争论,也有共识。相信最终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在此,本文仅对《红楼梦》中“沐皇恩”“延世泽”的描写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有不少文字是反驳大陆学者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的,可谓“挑战典范红学”,尤其是“攻高鹗主观派之批评”一节从多方面对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论点进行逐条反驳,以证成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的观点,同时对周汝昌及其《红楼梦新证》做了批评大于肯定的评价.林语堂之反驳俞平伯、周汝昌,议论不够平允,词气不够谦和.作为一家之言,林语堂的红学观点瑕瑜互见,某些论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辩论,但不害其在红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宋健 《南都学坛》2003,23(2):47-50
据程伟元自称,《红楼梦》后40回的一部分残稿是高价从“鼓担”上收购来的。胡适则认为“鼓担”购书类似神话,并且为程高二人串通作伪之“铁证”,后40回为高鹗所续之说遂成“定论”。据深谙故都旧俗人士的看法,程伟元购书于“鼓担”,不但合情合理,且属其搜罗佚书必循之途径。由此认定《红楼梦》后40回绝非程伟元、高鹗所续。胡适的高鹗“续书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对《红楼梦》作者、批者的长期研究,指出:《红楼梦》前80回的原始作者是“石头”曹硕,但更主要的伟大作者是曹雪芹,当以曹雪芹为代表;后40回是由高鹗与程伟元共同续补而成的,但高鹗出的力更多,应以高鹗为代表。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续写。高鹗续书的证据似是而非;高鹗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续写二十多万字的后四十回;从程甲本和程乙本的异文中,特别是根据程甲本正确,程乙本改错的事实,可以充分证明高鹗没有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  相似文献   

7.
1959年发现的《红楼梦稿》,为杨继振在光绪年间所伪造。它既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稿本”,更不是程伟元、高鹗修改过程中的稿本或付刻的底稿。梦稿本偶尔抄入的批语,证明胡适后来认定的有批语的抄本才是“真本”、“原本”的标准,是不能成立的。脂本中有关曹雪芹生平家世的批语,也因此获得检验其真实性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红学代表著作《平心论高鹗》之中,这部著作集中研讨了"高鹗是否续书的问题"和"高鹗续书如何评价的问题",自有其道理。林语堂认为,《红楼梦》全书乃曹雪芹所作;高鹗修订的后40回不但不坏,而且异常精密,异常合理,不悖该书大旨;高鹗的贡献主要在于保存流传之功。《平心论高鹗》中的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但对后40回的评价亦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然而,作为"一家之言"的代表作,应该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9.
且说“贬高论”白盾《红楼梦》后四十回所谓“高鹗续书”的评价一直是红坛争论的热点之一,崇曹贬高论曾成为一时风尚,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着绝对优势。这个现象——“贬高论”的出现及其前因后果和影响,是个值得探讨的命题,谨己见于下.《红楼梦》百甘回的流传,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一”、“二”、“三”三个序数词代表了王熙凤人生历程的三个重要阶段。“一从”是指她嫁给贾琏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夫唱妇随 ,即“出嫁从夫” ;“二令”是指她执掌荣国府大权后发号施令 ;“三人木”是指她失势后被贾琏休弃。“一从”是“二令”的基础 ,而“二令”又带来了“三人木”的恶果。对于“一从” ,曹雪芹采取“留白” ,即不写之写 ;对于“二令” ,则采取详写 ;对于“三人木” ,却因去世来不及写而被高鹗错写  相似文献   

11.
评“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继“高鹗续书说”之后,有专家提出“无名氏续书说”。然而,综合各种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无名氏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样一部几乎家喻户晓的小说,却毫无所谓“无名氏”的信息;其次,“无名氏续书说”不合情理;第三,除了先入为主的“后四十回写得不好”外,给不出无名氏续书的任何理由。从后四十回本身和当时有关文献,可以看出后四十回不可能由无名氏续写。  相似文献   

12.
“有两种精神居在我们心胸,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甄贾(真假)宝玉是同一个人物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塑造“矛盾人”的典型化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的中外艺术中,已经很普遍了。曹氏写甄宝玉是用模糊法,高鹗则用了明朗法。这是倾向的不同。真假宝玉也是曹雪芹思想矛盾的某种反映。  相似文献   

13.
自胡适考证出《红楼梦》后40回作者是高鹗以来,关于后40回的著作权,它的思想艺术价值的高下,以及高鹗的人品,就成为红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梳理这些不同意见,对新世纪的红学研究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常说高鹗续书维持了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结局,写了黛死钗嫁,宝玉出家,是高鹗一大功绩,至少在这一点上离曹雪芹原意不太远。甚至说黛死钗嫁的故事是雪芹原稿。从表面看来,这种议论似乎平允公正、通情达理,人们易于接受,但只要我们真正深入地进行一点研究,就发现满不是那么一回事。曹雪芹与高鹗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世界观和人生观制约着一切,决定了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方法、精神境界、心理模式,因而无论是气质、激情、政见、哲思、审美观等等都标示出不同的方向,总之是对世界和人生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高鹗从根本上无法理解曹雪芹,对他的思考、感受和追求可以说是隔着天然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一般指的是经高鹗续改过的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的《红楼梦》。它是近两百年来《红楼梦》的通行本,自1791年问世之后即风行海内,各种有关《红楼梦》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曲艺说唱、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都从它脱胎而出。可以说,《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之所以被王国维推为“悲剧中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感染力,是直接有赖于高鹗续改本之功的。在一百二十回的高鹗续改本行世之前,《红楼梦》的基本定稿只有前八十回,称《石头记》,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间传播,然而如俞平伯先生所说,“自从乾隆壬子程伟元刻的高鹗本,一百二十回本行世以后,八十回本便极少流传”(俞平伯著《红楼梦辨》第8页)。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稿,其后面的部分一说被“迷失”,一说本来就没有写成;不管怎么样,我们从前八十回原书的伏线和后人的考证、“探佚”,是可以了解后面几十回的大致情况的。  相似文献   

16.
在曹雪芹生前和死后二、三十年间,《红楼梦》(前八十回)以抄本形式流行,“不胫而走”,影响极大.它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极大的恐慌,诋之为“淫书”、“邪说”,千方百计要禁止它、烧毁它,但不能奏效.于是就企图通过篡改的方法,磨掉它反封建的锋芒,使之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政治需要,高鹗不但对前八十回作了许多重大的篡改,而且又续了后四十回,给封建大家族——贾府安排了一个“沐皇恩”、“复世职”、“兰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虽不是著名的红学家,但他的红学研究也是不可小觑的一家之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主要收在其专著《平心论高鹗》一书中,集中探讨了“伪续”说、高本后四十回如何评价、脂砚斋及畸笏等问题。林语堂红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他以小说创作家的身份介入红学研究,因此得出了许多与非小说家的红学家不同的创见。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最后完成者高鹗的文学价值,自今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文旨在说明高鹗在曹雪芹的总体悲剧构建中,完成了从悲剧的必然性到悲剧的深刻性的深层发掘和完善,从而深化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突现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格特征,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艺术效果。高鹗对《红楼梦》的续改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19.
新红学以来最大的公案,当数胡适提出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狗尾续貂"论.然而胡适所示证据漏洞百出.仔细辨析文本,则足可证明作为科场高手的高鹗,根本不可能完成后四十回那样伟大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全部写作.高鹗对于<红楼梦>的贡献,应该主要是做了必要的编辑工作,至于其"所补"入的少量文字,实在是<红楼梦>中令人难以忍受的"恶瘤".  相似文献   

20.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9,29(6):49-54
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是新红学派的一大功绩,近年多遭异议。贾雨村初仕时续娶娇杏事件叙述的前后不一为书中自证。他首次被革职前经历的两种说法均不合曹雪芹原意。其实情是:贾雨村中进士后先当一任知县而后擢升知府,赴任途中巧遇娇杏续娶为妾,不到一年被革职于知府任上,前后任官凡5年。高鹗续写雨村作知县时便娶娇杏是错断。历代步其后尘者甚众,以讹传讹,积重难返。此宗牵涉到贾府及诸多人物、事件的发展空间无法链接,甚至被误解为曹雪芹未及审改的舛错或败笔,由此可知高鹗暨后学辈与曹雪芹之间的巨大思想与艺术差距。这种前后不榫合恰恰铸成了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难以销匿的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