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在明清时期却停滞不前了,逐渐落后于西方。教育的落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明清教育政策制约了科技的发展。明清“敦教化,育人材”、崇圣尊儒的教育政策不利于中国科技发展,尤其是科举对学校教育的调控政策排斥了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清时期教育翻译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清之际到清末,我国的教育翻译经历了从发轫到发展到繁荣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明清时期的教育翻译对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云贵地区以苗、彝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央政府设流官加强统治,同时封建地主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时期,大量汉族人民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利于这些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明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与统治,各少数民族退居山区和半山区,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陕西贡院位于陕西西安,实为陕甘乡试考场,故也称"陕甘贡院"。明清时期来这里参加乡试的考生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湟地区以及新疆乌鲁木齐、哈密一带的书生,最多时有近万人。陕西贡院遂成为西北地区广大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集中地,造就了西安作为西北文教枢纽的历史地位,体现并发挥了重要的科举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折射出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学校教育的极端落后。  相似文献   

5.
明清西方力学在华的传播为中国近代力学发展奠定基础,其传播路径反映了社会文化差异、受众认知特点等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古代知识的积累及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成为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基石;17世纪初西方力学的发展水平、中西文化差异及明清受众对西方科学的态度转向影响了西方力学在华传播路径的形成;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西方力学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理论与技术各异的传播路径。该路径的形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重构以吸收西方力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科学与民主的提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有了。但比西欧各国却晚得多。 而西方各国,还在中国处于明清交替时期,从一六四○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冲击着整个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相形之下,我们这个文明古老的中国已大大落后了。  相似文献   

7.
赵瑾 《东方论坛》2013,(5):44-47
在1826年以前,缅甸的教育为传统的寺院教育。1826年以后,随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缅甸的逐步确立,近代教育体系逐步在缅甸建立。在近代教育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同时,寺院教育也还在发挥一定作用。1920年以后建立的国民学校也是殖民时期缅甸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殖民政府推行的教育体系虽然饱受缅甸各界批评。但是相对于寺院教育和国民教育而言,它还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它对近代缅甸社会和文化发展还是有一定贡献的。由于殖民政府对缅甸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过低,导致整个殖民时期缅甸的教育畸形落后,这对缅甸的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8.
城市园林可以看作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的依托形式,文章以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特色为史料基础,对近代天津营建的租界公园、公众公园和私人花园从选址由来、造园风格、元素构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文化是南北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近代时期建设的租界公园则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汇集了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内涵.近代天津城市兴建的各国租界公园和中式园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融合,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租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贾、沙、颖三河流域的形成促使中原出现一批新兴转运贸易型城镇,周家口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而凭借其便利的水运条件,转运贸易不断扩大,清朝前期的周家口镇成为河南对外经济联系的基地以及省内商品流通的中心市场,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商业的繁荣与城镇的发展。但是单一商业发展模式致使其落后于近代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族风俗形成和发展论--汉族风俗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族风俗随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其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孕育,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异和重构,隋唐时期的整合和发展,五代宋元时期的变异和重构,明清时期的重新整合和发展,近代汉族风俗从古代风俗向近代风俗的历史性转型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11.
1927-1929年,国民政府改教育部为大学院,这次在中国科学和教育发展史上虽然只存在了两年的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名称的变更。从设置大学院的动机及其设想来看,其背后体现出来的是蔡元培等倡议者对学术教育及科技研究的重视与努力,它具有着提倡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和教育学术并重思想的重要意义,它推动了此后中国科技学术界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理工科院校艺术专业办学问题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理工科类院校中的艺术学科及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如何排除工科大学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因素,将工科的学科优势应用于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中。  相似文献   

13.
万立明 《南都学坛》2004,24(2):28-32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科技兴农活动 ,延揽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成立农业科研机构 ,并及时在当时的条件下向农民推广科技成果 ,初步形成了从科学研究到成果推广的完整体系。根据地农业科技发展的实践为我们今天实施科技兴农和科教兴国战略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使国门洞开后,科学教育应运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科学精神的失落始终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症结。封建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强大的儒学正宗文化,科技发展的落后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科学教育发展的政治、经济、教育传统、文化传统、科技发展等社会制约性。  相似文献   

15.
科技与公众的冲突和矛盾是由于知识、信仰、伦理道德、风俗等适应性文化的发展落后于科技这种物质性文化的发展引起的;另一个原因是科技负效应的客观存在。科技有机发展是解决科技与公众矛盾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科技教育价值是影响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直接影响科技教育目标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是未来公民高境域科技素养的保障。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有传统文化、科学哲学及科技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原因。为保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科技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及教育现状,探索和构建我国现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由于科技伦理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给人类带来种种威胁。为了达到科技伦理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或超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其发挥应有的规范与指导功能 ,本文提出研究未来科技伦理 ,并对其必要性、内容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思维是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得以可能的逻辑前提与驱动力。批判性精神与批判性技能的缺失已严重制约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哲学素养不足、科学精神缺失以及传统工业化教育模式是理工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哲学素养培育、逻辑思维训练和科技创新实践可以有效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导向式、对话讨论式、开放通达式和虚拟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可以成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方法。通过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提升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建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寓于理工科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入手,重视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这是高校教育界着重探讨的课题之一,更是我们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